新华网拉萨5月25日电(记者陈寂、李鹏、毛咏)在一张摄于1956年的珍贵历史照片上,8个藏族孩子分三排坐在卡垫上,以柜代桌,柜面刚刚及膝。这是一个露天课堂,孩子们承受着阳光的暴晒,目光炯炯地注视前方,正在认真听讲。
这是西藏阿里南部边境县普兰唐嘎小学成立伊始的一张存照。在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阿里地区之前,阿里全境没有一所正规的小学,1956年作为阿里地区第一所小学,普兰唐嘎小学在荒地之上、土房之间开始招生授课。
“当年学校招收了15名藏族学生,在本地聘请了2位藏族教师,普兰县也派汉族干部讲授政治和自然常识课。但学生的入学年龄都偏大,人数又少,唐嘎小学被戏称为‘青年合作办’。”普兰县教育局副局长仓决桑姆告诉记者。
1973年,普兰县成立了第一所中学--“戴帽”中学。“当时的学校只有三栋土坯房:一栋30多平方米,是学生的宿舍;一栋教师职工宿舍,只有4个房间;另一个就是我们的教室。”1975年在此读书的贡嘎扎西清楚地记得当时学校的模样。
“学校建在一片戈壁滩上,草都没有。那时候我们上午学习,下午劳动,学校的围墙和房子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建起来的。没有课本,教材都是老师自己编的;没有黑板,老师把墙抹平了,用电池的墨芯擦黑;学生没有纸和本子,就在木板上写字。”他说。
贡嘎扎西告诉记者,当时学校里只有4名老师、3名炊事员和1名保管员,在校学生经过3年招生也仅有26人。1980年,因初中学生较少,中学教师紧缺,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认为普兰县还不具备办中学的条件,“戴帽”中学改为普兰中心完全小学。
上世纪80-90年代,普兰县将各村的寄宿学校合并到乡学校,集中师资力量,抓民族教育质量。县政府要求将10%-20%的财政收入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并对离校较远的学生采取由国家包吃包住的办法调整学生的入学率。
“随着小学入学率越来越高,上中学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仓决桑姆告诉记者,到了1996年,普兰初级中学成立。以原普兰唐嘎小学为基础的普兰县完全小学合并初级中学,成为现在的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普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步入规范化的轨道,教学设备与校舍建设也随之逐步完善。
“学校目前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都是从2000年开始陆陆续续建起来的。”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措加多吉告诉记者,那年普兰县全县教育经费支出169万元,占同年全县财政支出的15%。从2000年起,普兰县陆续通过西藏自治区的“普六”验收和“普九”验收,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提高到目前的98.5%和91.7%。
目前,普兰县有小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全县小学在校生898人,初中在校生391人。2009-2010学年小学和初中生毕业率均达到100%。
措加多吉介绍,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整个教学设备非常完善,除了宽大的小学部、初中部教学楼外,还有一个实验楼供初中部学生进行生物、化学、物理三门课程的实验。学校4万多平方米面积的校园内,有5栋学生宿舍楼,一个足球场,一个铅球场,3个篮球场和一个跳远场。
今年,普兰县委还出台了《普兰县近期和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和“百名干部帮扶百名贫困优秀学生”计划,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同时,普兰农牧民子女从今年起还能同全西藏的孩子们一样,享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三包”免费教育,每生每年补助2000元。作为边境县,普兰的农牧民子女还额外享受生活补助。
54岁的贡嘎扎西现在是普兰九年一贯制学校里的藏文教师。看着身穿蓝白色校服的学生们在校园里欢快活动,他感慨地说:“现在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已远远不是我们当年能够想象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