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7日电题:北京将发展定位瞄准“世界城市”
新华社记者 查文晔 牛琪 程义峰
正在此间举行的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长郭金龙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建设世界城市被定为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世界城市”一词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焦点,引起舆论热议。
2009年12月底,“世界城市”一词首次出现在市委书记刘淇的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北京要“瞄准建设世界城市”。北京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在日前宣读的报告中也提出,市政协要着眼于建设世界城市的长远方向,更加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北京市政府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及计划报告、财政报告名词解释》,“世界城市”是指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有纽约、伦敦、东京。其具体特征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
北京市有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以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为标志,北京市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新目标的提出有助于凝聚共识,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去年北京GDP近1200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首破1万美元大关。北京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东京和巴黎。
在高端服务业方面,北京去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20亿元人民币。金融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6.7%,地位日渐上升。在交通方面,2009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6500万人次,成为世界第四、亚洲第一大机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魏后凯研究员认为,“世界城市”目标的提出与中国的整体国力明显提高密不可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显示出强劲增长的潜力,北京作为首都,未来的前景自然看好。现在提出对北京的新定位,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在处理全球重大问题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现在提出‘世界城市’的目标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
目前“世界城市”已成为政府战略,但其目标细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25日下午,市委书记刘淇在人大小组审议中表示,世界城市的具体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形成一整套体系,目前已经组织专家进行研究。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世界城市”的概念有待进一步具体化,但加快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及海外人才落户、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将成为北京未来发展的重点。同时北京还将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世界城市”打好基础。
据统计,截至去年10月底,北京金融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达到53.2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一半以上。目前北京拥有法人金融机构600多家。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等新兴金融机构都在去年落户北京。
北京市金融局副局长张幼林此前曾表示,作为北京金融机构聚集地的金融街和朝阳CBD均已启动“扩张”,丰台将要打造新型金融机构聚集区。在鼓励企业登陆创业板、发行中小企业票据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等方面,北京市都有一系列“新政”出台。
据21日公布的北京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北京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为75.4%,吸引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75%以上,是中国内地各省区市中的最高水平。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在70%以上。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专职秘书长宋慰祖认为,能够称之为世界城市的都市,还需要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所在地。
据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束为介绍,截至去年9月,在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36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有104家企业总部设在北京;跨国公司在京设立投资性公司已达165家,占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投资性公司总数的40%。
在规划未来的同时,专家认为,“世界城市”是比国际大都市更顶级的高端形态,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应该上升到长期的国家战略层面来执行。
“国际上的世界城市不会超过5个,它不仅应该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产业链的最高端,而且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文化方面都能起领导作用。”魏后凯说。他指出,以纽约、伦敦等城市为例,“世界城市”还应包括政治话语权,媒体影响力,引领生活、消费潮流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