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引领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创造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社会化动员机制和方式,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变革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一种新的为当代青年人所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
刚刚结束的广州亚运会赛场内外,有一道释放浓浓温情的风景线。脸上挂着阳光般微笑的59万志愿者,忙碌在赛会和城市的各个角落,提供场馆协调、信息咨询、道路指引等服务。
11月20日,在有着6个监控视频屏幕的亚运志愿者赛时指挥中心,和各种物品一应俱全的亚运城市志愿服务站点“新生活驿站”,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发出种种赞叹。他表示,亚运志愿服务工作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在新时期,共青团要进一步深化和用好青年志愿者这一工作品牌,把广大青年志愿者的热情、专长和分散的服务时间,通过组织化机制,形成整体的志愿服务力量。
从“学雷锋”到汶川地震,从北京奥运到广州亚运,志愿服务精神始终在中国高扬,留下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印记。截至目前,仅经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即已达3124万人。十七年来,在共青团组织的推动下,面向新世纪的青年志愿者行动逐步深入社会,青年志愿者们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人中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特别是2008年以来,对于那些用稚嫩的肩膀和果敢的行动表达自己的青年志愿者来说,他们用平凡的奉献承载了大多数人的光荣与梦想,正是他们,几乎改变了整个社会对青年一代的看法。志愿服务创造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社会化动员机制和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变革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创造了一种新的为当代青年人所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志愿服务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所引起的变革,已经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年龄的人群,这一潮流还将更加波澜壮阔。
中央高度关注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
主办本届亚运会的广州,正是新时期中国自发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1987年,这里诞生了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中学生心声”。1990年,与之相邻的深圳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服务社团“深圳市青少年义务社会工作者联合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委员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建光分析,自此开始直到1993年,中国志愿服务处于“自发探索”阶段。
1993年12月7日,团中央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将青年志愿者行动列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重要内容,在全国范围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
1993年12月19日,两万铁路青年职工在京广线第一次亮出“青年志愿者”大旗。
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发去题为《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贺信,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适应时代呼唤和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教授对《瞭望》新闻周刊解释,时值邓小平“南方考察”之后,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市场激烈竞争导致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而志愿服务正是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服务的重要环节,可以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生活方式,及时弥补政府和市场的某些缺位,有效缓解经济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些矛盾,促进社会群体和谐共处。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志愿者事业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持续推动,每一个重要的轨迹都有着来自高层的关注。
1997年,江泽民为“中国青年志愿者”题名并于2000年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
1998年1月26日,胡锦涛对中国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批示:从团中央的实践看,采取志愿者的方式支教扶贫是可行的。但必须坚持自愿原则,没有奉献精神是干不好的;二是要认真选拔能胜任的同志支教;三是要根据所募集到的财力量力而行;四是需要教育部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