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随着执政理念和舆论格局的改变,政民网络互动方式一新再新,政务微博也迎来了井喷期。然而,由于行政理念的转变不够及时等各方面的原因,一些政务微博更新缓慢,难以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甚至成为“作秀”的平台。今时今日,“有关部门”已不能再用高高在上端坐于办公大楼里的模糊形象取信于民,舆情应对也不再是简单地舆论引导,而是要借“政务微博”这样的舆情监测平台修正决策,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政务微博井喷后弊病渐显

部分网络议政平台被指僵尸化官腔化 亟待制度规范
国家行政学院最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至去年底,政务微博总数高达50561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共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共18203个。詹国枢以去年风起云涌的政务微博为例说,除了“平安北京”等表现活跃的微博外,有的政务微博存在“僵尸”化现象,多日不更新不发言,网民投诉也不予回应;还有的政务议政平台走向琐碎、搞笑和鸡毛蒜皮。不仅登轶闻趣事、饮食菜谱,还故意模仿网络语言,装萌搞笑。[详细]
8成政务微博患病,诸多诟病理由五花八门
症状一览:
其一,用词不当。
其二,关注不当。
其三,回复雷人。
其四,更新迟滞。
其五,官话套话。
其六,功能简单。
其七,漠视民意。[详细]
调查:政务微博进"优胜劣汰期" 被指权威性不够
由《法制日报》视点新闻部和搜狐网共同发起的在线调查数据显示:如果当地有关部门开通政务微博,78.8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关注”成为“粉丝”。有73.71%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务微博“只是赶时髦、走过场,属于作秀行为”?只有6.97%的被调查者认为“正在朝着好的趋势发展,只是在过程中出现了些问题,完善就好”。在政务微博迅速发展的今天,公众态度为何如此“消极”?[详细]
政务微博被指两极分化 不成意见领袖即装聋作哑
政务机构微博呈现出愈演愈烈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一方面,继续活跃的政务微博,将因其传播主体权威性、传播内容准确性、互动沟通有效性以及线下处理实效性等明显优势,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意见领袖’,并将这种领袖地位扩展到现实社会。另一方面,一些无作为的、装聋作哑、形式主义的政务微博,将沦为‘僵尸微博’、‘空客微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根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