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国强一直是我们党和人民孜孜以求的宏大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未能完全同步逐渐成为今后谋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瓶颈。
进入“十二五”历史新起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民富”目标摆上更加突出的地位,适时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十二五”即将开局之际,半月谈编辑部特别组织“富民优先”调研小分队,深入苏、湘、琼、内蒙古等省份,捕捉富民新亮点,探寻富民新路径。(《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12期)

带着梦想进城打工,梦想还有多少?
短板一:致富已触“天花板”
“这些年我们收入增长比较快,但不知道未来如何增收。”江苏省射阳县阜余镇火岔村村民陈华与妻子在外打工一年的纯收入3万元。对于增收,陈华并没有太多的期望,“只要能保持现在的水平就行”。半月谈记者在江苏高邮、江都、射阳等县市走访了多家农户,许多农民都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都已到天花板,再提升空间有限。”江苏高邮市马棚镇党委书记金锋说,基层最头疼问题是农民致富,农村仅靠农田增收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江苏射阳县临海镇党委委员、六垛村支部书记吴连荣也有同感。他说,农户收入来源不外乎打工收入加农田收入,或是土地流转收入,经历过前些年的高增长之后,这些收入一般都固定了。
对于“天花板”之说,江苏阜宁县委书记王锦胜说,不可否认,单纯依靠传统农业生产增收确实已有穷途末路之感,未来农民增收的希望将会在高效农业。在常熟市董浜镇的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农户高峰租种了集体统一建设的蔬菜大棚45亩,目前净收入已达到每亩8000元。
短板二:资产性和经营性收入不足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居民收入来源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体,资产性和经营性收入严重不足。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陈如认为,尽管近年来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比例在提升,但总体而言,这个比例还显得很低。因此,“十二五”期间,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增加居民这方面的收入,要创造条件让居民有更多固定财产,特别是要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土地的利用是农村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未来在统一规划与城乡土地统一利用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价值有相当的上涨空间,而这个上涨空间就给广大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一个很重要的机会。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市县在当前财税体制和经济发展压力制约下,考虑短期利益较多,“存在对土地的冲动”。因此,政府应更多给予农民土地自主权,让他们分享土地升值带来的利益。
王锦胜表示,多数家庭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速度和空间相对有限,“收入结构的改善需要农民和城乡居民解放思想”。为打破当地百姓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传统思维模式,阜宁县连续三年开展“全民创业村村行”竞赛活动。动员在外能人回乡创业,鼓励大户带头创业,迅速培植一批种养大户、高效农业示范大户、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短板三:就业、社保问题突出
“这些年来经济总量在不断增长,但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方向新说,“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就业水平必然改善,如果就业得不到满足,GDP增长再快也将失去意义。”湖南每年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每年有应届大学毕业生超过30万,破解就业难意义重大。
“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热衷于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效益,对于见效慢、财政贡献率低但能很好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传统项目往往不屑一顾。”方向新说,实际上,相对于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大项目,一些投资少、见效慢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利于拉动就业。此外,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对于就业和居民增收拉动最大,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明显滞后。
方向新认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解就业难题,最现实的选择是要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在淡化GDP考核的同时,加大对就业指标的考核力度。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还了解到,社会保障水平整体不高也是富民进程的一大瓶颈。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严重滞后;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基金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
51岁的长沙市民杨刚在一家企业当会计每月收入不到2000元,下岗多年的妻子和正在上高中的孩子都靠他一个人的收入维持。“像我这样的家庭,够不上吃低保的标准,但实际上和吃低保差不多。”杨刚说,最近几个月来物价上涨已对他家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买8块钱的菜可以吃一天,现在几乎翻了一番”。
“通货膨胀是天然的‘穷人杀手’。”湖南省物价局局长龚秀松说,落实“富民优先”战略必须高度重视物价调控。在一片“涨”声中,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实际变为了“负增长”。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关系民生的水、电、气、食品价格的调控;另一方面应增加补贴,减轻税负,完善和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避免因“涨”返贫,巩固富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