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网上一些关于“最牛”的页面(3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斌 摄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中国网事·人大代表透视网络“最牛”现象:养德束权,牵“牛”归田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黄艳、李斌、程群
在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治理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等提法引人关注。
而在网络上,不时曝出的“最牛团长夫人”“最牛烟草局长”“最牛奔驰车”“最牛裙带公司”“最牛电力公司”……一个个“最牛”的背后恰恰是不道德、不公平、不正义、以权谋私的个案。
今年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在透视网络“最牛”现象时指出,这些“牛”虽然是少数,但也侵害了我们社会健康的肌体,应该切实从法律制度、道德建设等层面养德束权,把这些“牛”牵回社会和谐之“田”。
“最牛”牛在哪里?
【网事回顾】在武汉青山建设二路上一辆奔驰越野车狂追数百米撞击一辆桑塔纳轿车,桑塔纳车主被撞至人行道后弃车跳窗逃命,奔驰车主随即招来近十名壮汉将桑塔纳掀翻后才悻悻而去。如此猖狂的奔驰车车主引起了网民的极大愤怒,被网友称为“最牛奔驰车”。
【记者观察】自从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诞生后,网络上冠之以“最牛……”“史上最……”的囧事迭出,成为了网络上独特“最牛”现象。
这辆“最牛奔驰车”究竟“牛”在哪里?究其原因还在于事件本身以及当事人的“与众不同”,挑战了人们的认知常识和心理底线。奔驰车闹市大玩追命镜头,罔顾人命戳痛的是人们对法律和生命最基本的敬畏之心。对金钱的过度自信,对道德的轻易背弃,对秩序的肆意破坏,支撑起了“最牛奔驰车”的鲁莽逻辑。“别人不敢做的事,这个奔驰车做了,他牛了!”网友点破玄机。
【代表观点】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合浦县濂州中学副校长周怀慷认为,网语“最牛”反映的是网民对一些“出格”现象的反讽情绪。之所以“最牛”是因为这些事件与社会的公序良德、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偏差太大,给人们造成一种认识或者心理上的冲击。
这是网上流传的“最牛电力公司”的一名获利职工瞿江林(上图)和纪委书记薛昌伦(下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2月17日摄,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富春说,网语“最牛”的背后有三层意思:一是为了吸引眼球,二是表达一种厌恶情绪,三是其做法违背了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社会宽容的底线。“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是非善恶标准在网络上经过放大发酵,形成了网络社会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说网上层出不穷的‘最牛’事件有着深刻的现实诱因。”
彭富春说,网络上的“最牛”牛在哪里?还是在现实中。这些“奔驰车”“局长”“公司”们就牛在他们“有理不讲”“有规不循”“有法不依”,挑战了法律和社会大众的心理底线。
“最牛”凭什么牛?
【网事回顾】山青水秀的湖北恩施一电力公司倚水电之利、搭乘垄断资源增值快车,被网友爆出去年参股的职工分得近7亿元利润,网友们称其为“最牛电力公司”。
【记者观察】记者采访了解到,该电力公司和当地政府都强调说,退股得来的7个亿“不违规”亦“不违法”,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如是。舆论的不依不饶实际上是由于这个“最牛”碰触了垄断企业利润分配的社会神经。
【代表观点】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甘善泽向记者“绘制”了网络热帖的路线图:事件-网民发帖-网友顶帖-形成热点-媒体追踪-有关部门介入。“这个路线图的本质是现实问题上网、网络事件又回归现实的过程”,“最牛”事件往往因为“凭什么牛”而牵动网友的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