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又在痛批银行了。在日前结束的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毫不留情地指出,银行业嫌贫爱富,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源,他甚至建议中小企业家自己融资,不用再去理睬患上“短视病”的银行。
马云的话或许说得尖刻了些,但大抵是事实。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门之所以难敲,关键是游戏规则不对称。马云说,自己做了20年的小企业,打交道的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像自己这样的小企业用资金有时只是十天八天,但贷款的话一定要半年或者是十个月,这样的额外利息承担对小老板来说非常厉害,这就是一个实例。另外,在利率方面,有的银行贷款利率对小企业上浮20%、30%,甚至是40%,让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高门槛大多是针对实力弱、底子薄的中小企业,而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则完全是另一副“面孔”,难怪小老板们会说银行是嫌贫爱富了。
其实,做生意嫌贫爱富也很正常,因为利润更大、风险更小,何乐而不为呢?可关键是,银行也要有发展的眼光,既要抓住现在的大生意,又要善于发现未来的大买卖,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放长线钓大鱼才是长久经营之道。事实上,很多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而来的。比如,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当年就是在社区摆摊卖廉价品起家的小企业。再如,全球许多大型高科技企业,当年也是诞生在汽车车库或简陋办公室里的个体户。小企业一旦发展壮大,就能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益。
然而,现在的银行很少有人愿意去认真扶植中小企业,去做一个发现千里马的伯乐,这种短视的毛病,说到底是利益不对称在作怪。企业要靠眼光发现市场,银行也要靠眼光发现有潜力的中小企业。但是,要在如过江之鲫的中小企业群中发现未来之星,又谈何容易?这需要银行发扬调查研究精神,熟悉市场,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和产品开发过程,从中挑出有信用、有未来的好企业。这番功夫可不简单,而成效却要在若干年后才见分晓。如今,中国很多银行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不利于此种业务的蓬勃发展,相反,急功近利者却是趋之若鹜。
银行总是在抱怨中小企业信用差,坏账率较高,导致他们不敢放手放贷。其实,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想尽办法为中小企业担保融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存在的信用差距正在缩小。然而,如果利益不对称的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银行“短视病”看来还会继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