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午,广东省政协会议室,被限量邀请的媒体紧盯住每个细节。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徐诺金正在对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官维平作尴尬一笑。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汤炳权两侧,省工商局、政府金融办、工商联的负责人不由地扭身关注。
对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难得现身的内地企业家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金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刘金虎,以及港澳知名实业家澳门恒和企业集团董事会主席颜延龄、澳门世界贸易中心董事局主席林金城、香港嘉里集团董事洪敬南等聚敛起场内气氛。
这一超强阵容出现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新形势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专题调研组赴广东调研的首站座谈会上。调研的主题之一在交锋中点出。
标准不明 家底不清
徐诺金说:“据2008年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的情况,与金融机构有业务关系的广东省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和贷款金额的满足度基本能达到80%。”
而这一数据几乎被官维平提供的44%腰砍。
一番推敲,问题回到原点,什么是“中小企业”?
记者从2003年国家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暂行规定》中查阅到工业、建筑业、零售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业和邮政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而从广州市、珠海市、深圳市一路行来,工商部门、金融办、中小企业局、银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提供了不同的答案。
广东省金融办副主任张晓山两年前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调研,也曾找过六七家单位要数据,但没有一个单位有明确的标准。“所以现在统计数据中‘中小企业’的内涵都是民营经济单位。”
标准不一造成税收、金融、工商、统计等中小企业的统计口径不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家底至今实际上是一笔模糊账。
“这就造成了我们表面上看,好像中小企业的好多困难都基本上解决了,但实际调研,却发现都是中型企业的情况,甚至是中等偏上规模企业的情况。真正的中小企业话语权不大,小企业、微小企业依然困难重重。”调研组分析了徐诺金与官维平所提供的数据矛盾根源所在。
座谈时大家普遍反映,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但受惠面不广,主要都落实到涉及“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的大企业、大项目上,“很多政策都安在了中小企业的头上,中小企业情也领了,心也领了,但绝大多数都是间接受益。”官维平说,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各级政府强力投资拉动下,广东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8%,而同期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却下降6.1%,形成了强烈反差。去年以来国家扩大投资政策尚未惠及到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
建议给微小企业开小灶
如此呼声,经济界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曾发出。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当时的发言被调研组组长厉以宁一再提及。
3月4日,在经济界与农业界委员的联组讨论会上,刘克崮脱稿力陈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现状,强调“中小企业是保就业的主力军”,疾呼推进金融改革,并建议从中小企业中细分出微小企业重点扶持。他的发言吸引了参加讨论的温家宝总理的注意,也赢得了委员们的掌声。尽管超出了限定的发言时间,却没有被主持人提醒。
以深圳市为例,年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不到20家,可以说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这个群体太宽泛了,扶持目标过于宽泛就等于没有目标。社会资源、政府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到底应该投向谁?”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宇清表示,以往的标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困难。
各方共识促使“微小企业”成为本次调研的重点。厉以宁分析,今年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有所回升,主要靠的是政府投资拉动。而衡量经济是否真正复苏,就业是标准之一。微小企业对就业有很大贡献。根据国外经验,用工人数1至30人的微小企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量的70%。
刘永好表示,扶持微小企业与扶持“三农”紧密相连。许多农民返乡就业,他们兴办的小商铺、小饭馆等,都是微小企业。
据了解,广东省已先行开展了一些举措。今年2月,广东省工商局根据国务院《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纲要》有关先行先试的规定,试行注册资本“零首期”,登记管理“零收费”,并延长了企业出资期限政策。这些政策的试行,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一定程度支持了中小企业和大学生创业。
调研组认为,划分微小企业同样需要出台明确可行的标准,如用工30人以下,从而有的放矢加大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融资难微小企业融资更难
广东万鼎企业集团也是从微小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的。企业成长的12年中,研发经费投入了几千万元,国家基本没有政策资金配套。深圳的企业对此并不惊讶,他们见惯如常:“华为那么大的民营企业,拿到国家科研经费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
“希望国家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科技研发”、“希望银行放宽信贷额度”、“希望人民币汇率不要再升了”……企业的期望大多与钱有关。
在深圳,中科智控股集团的担保业务遍及广东、江苏和浙江,总裁魏勇告诉记者,受市场影响,客户中的中小企业受资金周转形势越来越严峻。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作为一项世界性难题,虽然长期存在,但在危机中愈加凸显出来。
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对省内345家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60%的中小工业企业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89%的中小工业企业认为融资比较困难;70%的中小工业企业首选银行及信用社贷款;88%的中小工业企业曾向银行申请过贷款,但只有44%的中小工业企业贷款成功。
工业企业尚且如此,那些经营资产普遍不多的批发、零售、运输、餐饮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则更为艰难。据测算,广东省中小企业目前实际融资额约为1.16万亿元,这与约2万亿元的潜在需求存在近1万亿元的缺口。
广东省担保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思聪说,广东的实际贷款主要都投放给了“铁、公、基”,尽管范围这样小,今年的贷款额度也差不多用完了。
但记者没有听到一句指向银行的抱怨声,大家在无奈之何的语气中隐忍着当前金融体制的激励机制。
徐诺金介绍,他们也做过一项调查,在银根紧缩时期,给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比大企业要高5倍以上。如,政府的一个大项目,规模有一两百亿元,对信贷审查来说,只需要跟踪这一家客户就可以了,而同样的规模放贷给中小企业,就意味着银行至少要跟踪上百家客户。而且,不管每一笔信贷的规模大还是小,银行都需要备齐同样繁琐的文件。
调研团向座谈代表提问,央行1996年颁布的《贷款通则》是否还在适用?
回答是:是的。这就意味着信贷员对每一笔贷款依然要负责终身。
“目前的金融体系没有为中小企业的价值发现提供更大空间。各个银行之间的业务结构没有多大差别,资本市场也是一样。中小企业板虽然开放了,但是成长型企业板、三板市场都没有开放。融资缺口一般靠民间金融补足。”
广州市金融办主任周建军说,中小企业融资除了担保、抵押外基本没有别的途径。除了抵押物上有很大困难外,担保的成本也很高。以1年期的10万元担保贷款为例,年利息达到15%,高的可以达到18%,较一般成本几乎翻了一倍。
魏勇说,担保行业是中小企业过冬的棉袄,但是这件棉袄现在快要破了。作为为民企服务的一家担保机构,他们自己也是一家民营企业。因此,在银行准入上,明显遇到了高于国有出资的担保公司的条件。比如要求交纳保证金,如果是国有担保机构,只需要交5%到10%,甚至不交,但是民营的机构则要交20%;在风险分担比例方面,国有机构可以和银行谈判,各担一定比例,但是民营机构则要全额负担。“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源自银行业内部的风险提示,他们把民营担保机构一律作为高风险的业务来对待。”
对此,周建军认为,资本市场也好,金融服务也好都不应一刀切,需实行分类管理:“美国之所以发展很快,靠的就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对应不同的资本市场。”
徐诺金举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说明问题:在银根放松时期,中小银行面临巨大的放贷压力,客户对象就会向中小企业倾斜。因此,随着竞争程度的改变,银行的服务对象也会随之改变。但现在金融体系仍处于垄断地位,竞争不够充分。因此他也希望通过调研组向中央建议,大量设立中小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机构服务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