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提示]新华网是广大网民知天下事、评天下事的平台。新华网时政部推出“网民论政”栏目,汇集广大网民对当前时政领域的热点事件、人物、现象的经典看法,供大家分享。
(2011年8月24日 总第562期)
-------------------------------------------------------------------

粉衣女孩为残疾老人撑伞。

粉衣女孩为残疾老人撑伞,女孩浑身已经湿透。
女孩为乞丐撑伞是最美的“人性广告”
天空乌云密布,转而就降下一场暴雨,因腿部残疾而只能靠讨饭维生的大爷来不及避雨,只能望雨兴叹。突然,老人的头上多了一把紫色的雨伞。老人疑惑着抬起头,却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现代快报8月19日)
这不是电视上播放的公益广告,而是发生在江苏苏州的真实一幕。女孩为乞丐撑伞的图片被网友放上网络之后,大家给了她一个最美的称呼――“仙女”。没有比这更能体现赞美的称呼,也只有这样的称呼才配得上女孩在暴雨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新华网友凌下一度:这朴实无华,展示了一颗善良的心,体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关怀和体贴,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感到一片温暖:人间自有真情在。同时,广大网友对这种行为的肯定、“撑伞女孩”的走红,也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信息:谁说市场经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真、善、美仍然是人们心中的主旋律!
新华网友安庆的汤大平:纯真姑娘心善良,扶老助弱好心肠。理应讴歌真善美,为国为民留风水。
新华网友oi四月天:"为乞丐打伞"这样的事情,既不伟大亦不惊人,但网友们却对此一致赞扬,原因何在呢?对此,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受女孩照顾的人是一名乞丐、一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事实上,最受到网友激赏的,并非"打伞"本身,而是女孩身上那种体贴弱者关爱弱者的情怀;这种情怀,在时下的都市里,已成了"稀世珍宝". "撑伞少女"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并且相信,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仍然还有善良还有温情还有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她所撑起的那把伞,不只为乞丐带来了一片无雨的天空,更为整个社会带来一份温暖一份希望。她的举动,化解了社会的冷漠、呼应了人心最深处向善的渴望;而人心,自然被深深打动。
新华网友凌下一度:这种故事以前也读过、看过,当时的震动也不小,但由于时间不长就“泯于众人了”。所以,如何把这种朴实无华进一步的放大,让真、善、美之风吹得更加强烈,无疑是当前我们最需要做的。
新华网友信商人物:其中涉及到了两个主要人物:年轻女孩和残疾老人,前者现在可谓是大红大紫,被冠以最美女孩的称号,也不知道她会不会像最美妈妈说的那样“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最美”实在是有点多余了,相反,还会打搅她的正常的、平静的生活,让撑伞这样的举手之劳变的有点功利性了。而那个主人公呢?——残疾老人,按理说,他才应该是被热议的人,可是在“最美女孩”的光鲜之下,“最苦老人”被我们给忽略了。还是那句话,如果能不要这个“最美”而换来一个“没有残疾老人”的话,社会才是“最美”的。
新华网友露结为霜:撑伞女孩的举动其实很简单,可是试问,我们有多少人会这样做?想到这里,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诸多迟疑的理由吧。希望这个难忘的瞬间让人收获的不只是感动,而是让更多的人以一颗感恩的心、一片真诚的情去温暖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新华网友edadiaofz:“最美”是平常,却是社会的需要。为什么我们会把一些很普通的事情冠之为“最美”,说明在这个社会,这些平常的事已经少有人做,因此,大家才觉得做这些事的人不平常。这也说明我们在反思,我们也知道自己连很多平常的事都不敢做,不愿做。当我们的社会不再有那么多“最美”的说法后,这个社会也就真的“最美”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我们抛弃了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社会将停滞不前。因此,为了全社会的进步,全民族的传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看到老奶奶跌倒了,大家要敢于扶起她,不要怕碰瓷;看到儿童落水了,大家要敢于救起他,不要怕牺牲;看到歹徒行凶,大家要阻止他,要相信正义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