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日),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10年《亚太蓝皮书》发布会暨亚太形势研讨会”。会议围绕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亚太区域合作关系发展现状和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正式对外发布了《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0)》。
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一系列隐患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新出现的问题;既有来自周边的偶发性问题,也有某些国家的有意而为。这就使得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日趋复杂。经过分析,主要存在三大风险源。
安全环境:某些大国失衡心态加剧
风险1
蓝皮书指出,2009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GDP的规模正在逼近世界第二大国。面对中国的崛起,某些大国作为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失衡心态加剧,对中国的防范意识加强。这种失衡心态、防范意识通过挑动民族主义情绪,客观上加大了中国的安全风险。在中印边境争端、中日东海划界争端、围绕力拓间谍案的中澳争端中都可以看到这类因素的影响。
此外,区域外某些大国插手中国周边事务进一步加剧了本已存在的周边安全风险。
风险2
周边国家的猜疑和担忧
蓝皮书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炒作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从“利益相关者”到G2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猜疑和担忧。2009年G2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炒作热点。这不仅高估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而且也误判了中国不称霸的对外政策基本导向。更重要的是,这导致一些周边国家试图推动区域内大国和引入区域外大国来平衡力量或制衡中国。2009年底,新加坡前总理呼吁美国进入亚洲制衡中国的言论就反映了这样的心态。在南中国海争端中,也能看到相关国家类似的企图。
被操纵的偶发外部冲击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非传统安全的影响凸显,某一国家和地区的偶发事件都可能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周边地区国家的政治体制、民族构成、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风险来源众多。在过去的一年中,国人目睹了朝核问题的突变,力拓间谍案的风波,缅甸政府与北部果敢地区少数民族冲突所引起的跨境难民问题,以及新疆分裂主义分子与海外恐怖主义势力勾结酿成的“七五事件”等。在这些看似偶发的外部冲击背后,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对中国怀有敌意势力的参与和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