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全国各地事业单位改革实践当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行企业化管理,比如取消事业编制、实行全员聘任制、搞绩效工资等,这让许多人感叹事业单位“不再好混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革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事业单位存在的许多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并且还催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之路如何走向深入?

(资料图片)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混"时代的终结?
72%受调查者:事业单位“混”现象“严重”
专家表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事业单位已经产生了传统国有企业存在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问题。 >>详细
事业单位为什么能“混”?
事业单位为什么存在“混”的现象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干多干少基本一个样”,占总67%;“事业单位依附于传统体制,存在‘体制依赖’”,占总44%;“事业单位旱涝保收,没有生存压力”,占总38%。 >>详细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能治“混”吗?
事业单位管理难题日益凸显,已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详细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难”在哪儿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动了谁的奶酪?
事业单位过去长期存在大锅饭、铁饭碗,引进企业化的管理机制,肯定会伤害很多人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马蜂窝,不捅,问题不好解决;捅开后,会损害很多群体的利益,动了很多群体的“奶酪”。 >>详细
聘用制催生的新难题
由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严重滞后于人事制度改革,在许多事业单位中大量存在着人员超编的情况。单位中,同样的工作岗位因上岗人员编制身份的不同,导致在工资报酬上出现同岗不同酬的现象。此外,一些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员出现落聘下岗,实行人员辞聘解聘制度,也使人员面临出口问题。 >>详细 [人社部:2012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实现“全覆盖”]
绩效考核谨防激励扭曲
最麻烦的是,如果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有漏洞,就会造成新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对事业单位中的人际关系是一剂腐蚀剂,加上抽象化、冷冰冰的打分评级会将人性关怀排挤殆尽。但是,反过来,事业单位,譬如医院、学校,恰恰又是需要时时、事事、处处充满人性关怀的。可以想见,没有人性关怀何以体现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不讲人性关怀,那又怎么能想象其工作人员会对服务对象充满人性关怀? >>详细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不能只靠“内部设计”
事业单位内部的企业化管理,需外部体制支撑
事业单位的任何一项改革,都同时取决于其他改革的进展情况。事业单位的内部企业化管理,就会受到外部行政体制的限制。如果没有外部的、体制的推进,企业化管理很难推进。只有在外部体制支撑的基础上,比如权威部门的改革设计等,企业化管理成功的概率才能比较高。反之,如果仅着眼于内部,不顾全局、不顾整体,那么内部管理机制设计得再好,也很难成功。 >>详细
事业单位期待文化“洗脑”
目前而言,事业单位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可把它总结为:目标不清,任务不明,结构完善、事倍功半。这样的现状不仅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运作,而且也使得事业单位形成了不好的文化氛围,或者叫做不良风气。相比于企业的活力,还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风风火火,事业单位似乎疲于应付整治负面作风,根本谈不上建立丰富多彩、积极正面的组织文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