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荣八耻”漫画——问心有愧。 万永绘
耻感是人在外界事物刺激下内心产生的羞耻感受。中国古人将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形成耻感文化,用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主要是通过儒家思想的传播而深入中国社会、进而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综观这一耻感文化体系,可以看出它立足于个人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当前,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个别人身上出现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深刻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耻感文化与人的内心世界
人是有思想、有理性的,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广泛而丰富的领域。如何把握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向、进而制约人的行为方式,使其沿着对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定有利的方向发展,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从向内的方向来考察,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内涵。
倡导慎独,强调内省、正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羞耻之心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通过与外界的互动而促成内心的变化,进而建立一种注重内省、反求诸己的思维模式,以此制约人的正己、修身过程。这一点构成了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慎独、内省、正己的标准,就是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关于慎独,《中庸》说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就是要求人们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为了求“道”而严于律己。关于内省,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孔子在这里告诉人们,只要经常内省并且不感到惭愧不安,就可以无忧无惧。关于正己正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礼记·大学》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儒家开创了一条以修身为本的“内圣外王”之路。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环节,规定了一条理想的人生道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耻感文化在这一人生道路中具有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