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多一点“调工资” 少一点“被拉高” --述评江苏等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新华网北京1月31日电(记者陈刚、刘巍巍、张淼淼)从今年2月1日起,江苏省各类地区均以超过12%的增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成为我国受金融危机冲击作出政策调整之后,第一个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省份。与此同时,北京等地也表示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些做法向社会各界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因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工资收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均收入“被拉高”现象不容忽视
“说到富民问题,其实我很清楚,60%的百姓口袋里达不到每年公布的收入平均数,是‘被拉高’的。”1月19日,时任南京市代市长、现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这个市政协科协界、工商联以及港澳、经济界等联组讨论时说。
这句话立即引发了各界人士对于百姓收入“被拉高”的热议。事实上,长期以来的人均收入的某些统计数字,不仅难以分辨行业与行业间的工资差别,同时也难以分辨同行业不同级别员工间的工资差别。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到3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为5到10倍。
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克服重重困难,总体回升向好,但是政府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因而很有必要作出调整。
财政部统计显示,2009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6.34万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其中行政收费等非税收入同比增长高达27%。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基本与GDP增速持平,明显低于财政收入增速,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拉大。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两会”上,部分委员提出,目前一线职工普遍感觉工作强度大、工资低。农工党北京市委秘书长刘迎说,目前大部分百姓收入较低,提高收入水平应该逐年增长,随着CPI的增长而增长。
专家认为,我国城乡居民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已制约了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低收入的职工来说,面对收入分配的制度屏障,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生活状况。
这种收入分配的方式,还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路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是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瓶颈,也不利于我国转变以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最低工资具有良好示范效应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省市开始解决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如借助地方财力的增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是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一个重要举措。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处长金鑫介绍,这个省将分三类地区分别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线,幅度均超过12%,以南京市区、苏州等地等一类地区为例,从850元调整到960元,增幅为12.95%。
金鑫说,在经过精密测算并通过工会组织、企业家协会和企业联合会的三方协商机制多次沟通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方案第一时间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