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物价局公布的信息显示,中秋节后广州市的食用油价格涨幅明显,其中散装批发价格平均上涨12%-20%,小包装食用油零售价格上涨10%-15%。与此同时,涉糖食品、酒类产品价格屡创新高。(10月26日《南方日报》)
“涨”声一片中,不少人想赶在“涨价”之前囤积生活必需品,他们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囤族”。甚至还有人自称“海豚(囤)”,即海量囤储。“海豚”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充满诗意,但所谓“海量囤储”显然是个人所无法完成的任务,如此诗意的名字,不过是在生活现实中苦中作乐。
每次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都会引起许多民众的焦虑与不安,甚至因此引发大规模抢购,这难道是因为我们的神经太过敏感而脆弱,还是我们真的过于看重那多涨的三五元?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不妨先来看一条消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透露,目前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在 40% 左右,再度出现反弹。所谓恩格尔系数,是国际常用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学概念,简单说就是,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越大。恩格尔系数出现反弹,意味着很多人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在增大,当他们还在将此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家庭开支的时候,怎能不格外看重那多涨的三五元?
其实,如果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社会福利保障,“多涨了三五元”本不足以对人的生活构成任何威胁。民众忧虑于此,并不是说生活必需品涨价本身有多么可怕,而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脆弱使得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不安和恐惧——他们不得不将很多工资性收入小心翼翼地积攒起来,用以应对前方无可回避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庞大开支,每一次物价上涨因此也就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打折。不必责怪“海豚”的小题大做,这毕竟是这些弱者现实的生存智慧。“囤族”出现,原因就在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使他们作出长远的消费预期,因此他们只有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压缩开支来积攒应对风险的“安全感”。既然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无可压缩,尽可能多地提前囤积也就成了一种现实的选择。建立公众的消费信心,首先就要减轻物价波动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