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11月17日电(记者 姚湜 宗巍)近日,记者来到素有“中国象帽舞之乡”之称的吉林省汪清县。当我们走进金明春的办公室时,这位53岁的朝鲜族象帽舞继承人正认真研习着一段象帽舞演出视频。
这名身着灰色长袖T恤、灰色牛仔裤,头戴灰色鸭舌帽,看上去很“现代文艺”的男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帽舞的第四代传承人。
2009年9月30日,中国汪清县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当次中国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
作为农乐舞的一种,象帽舞是朝鲜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今年9月,金明春的象帽舞还第一次走出国门,在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进行演出。
“你们可能也了解延边州的情况,这里的朝鲜族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国打工了。”金明春说。究其原因,还是象帽舞演员“待遇太低”,一个月一千多元的收入,让很多非常有天分的朝鲜族年轻人,都改行去做了其他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像金明春一样怀抱坚定信念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朝鲜族艺术家,还有很多。
金明春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最重要的任务始终是保护和传承。我们一直在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和热爱这一舞蹈。”
洞箫是朝鲜族有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过花甲、须发斑白的金尚国是这一遗产的传承人之一。到现在,他还在四处表演,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门乐器。
“孩子宁愿去学吉他,也不肯跟我学习吹奏洞箫。”朝鲜族老人金尚国说,洞箫至少要练上三五年的时间,年轻人不愿意去费这个苦功夫。
盘索里是集音乐、文学、表演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以说唱为主、鼓伴奏为辅,是朝鲜族的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唯一的盘索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1岁的姜信子说,目前学习盘索里的人并不多,可以继承这一艺术形式的传人更是寥寥无几。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近年来提出了建立“图们江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初步规划。整体性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保护对象是整体的“文化形态”。
今年6月在吉林省图们市刚刚挂牌的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第一个非遗展馆。这一展览馆的设立,意在提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汪清已经建立了17个象帽舞培训基地,从一些朝鲜族孩子集中的幼儿园,到汉族、朝鲜族聚居的社区,黄发垂髫都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农乐舞的学习中。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曾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情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要“守护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