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考成绩已相继出炉,但招考部门对“状元”花落谁家守口如瓶。市招考办表示,中考成绩的学校排名,更是要待中招录取后才能揭盅。对于在高考、中考中成绩优异的名校来说,如何看待这种做法?教育专家、广东实验中学校长郑炽钦对此认为,其实比起追捧“状元”,关注高分的群体更加有意义,学校还应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学生。对于近日引起热议的湖南省状元都是“武林高手”的高考特长加分话题,他认为如果随意取消加分将会导致新的不公平,但对于加分项目和标准应该有所统一,避免频繁变更。
谈“状元”现象:
30年“状元”无一院士
记者:这两年招考部门一直在淡化中考、高考的“状元”,但家长又希望能公布,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郑炽钦:其实状元应该是全国只有一个,但现在各省、市、县甚至学校都可以有“状元”,“状元”的提法本来就不确切。今年省实高考、中考喜报中都没有用到“状元”这个说法。家长们希望把“状元”的学习方法移植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本身也是应试的想法在作怪。省实是这么多年来广东“状元”出得最多的学校,但只有一个是长期保持在全年级前三的,还有的考试甚至没进过全级前30。
考了第一名,值得表扬,但不宜吹捧。高考“状元”到了大学及后来的工作岗位上,成就未必如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那么高。2004年的一个状元进了大学后,学习的后劲反而不如其同班同学。之前有人调查过这些年来状元的去向:恢复高考30年以来各省总分状元当中,没有一个是院士、没有一个是长江学者。有的地区、学校是想借“状元”来炒作,但是光有“状元”,整个群体不优秀有什么用呢?
记者:所以关注高分考生这整个群体更重要?
郑炽钦:对。这两年我们开始对外公布的都是学校的整体情况。
记者:有人认为,省实高中能够面向全省招生,学生入学时的平均水平就已经比其他学校的高出一截,高考取得好成绩自然不奇怪。
郑炽钦:省实高中部2005年以来每年都面向全省创新人才实验班,但是除了第一届以外,近几届招到的学生都不是当地最拔尖的学生,因为当地也在想办法“截流”优秀的生源。今年100个名额都没有招满。但是这些学生比一些广州的学生学习更努力、志向更远大,加上我们的“加工能力”好,所以三年后他们不少人的成绩会反超当地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