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与“五大奥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这5类全国性的中国高中生学科竞赛)挂钩的高考加分、保送政策即将进入“缩水”或者取消的倒计时之际,一年一度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暨冬令营昨天在厦门大学开营,据了解,本次获奖学生依然可享受高考加分、保送资格。
清华:招收优秀选手
6号上午9点,来自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各地高校的191名参赛选手,以及500多名各省区代表队的领队、观察员、学会代表、列席代表和化学爱好者汇聚一堂参加开营仪式,场面宏大。9位中科院院士担任赛事组织委员会的科学顾问,数十名国内知名专家担任营长、主任、委员等职,赛事的高规格可见一斑。北大、清华、复旦等7所全国著名高校还将在比赛结束后第一时间举办招生咨询会,招收优秀选手。清华大学招生办贺业方:
贺业方:“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化学竞赛招生活动,发掘这样一批学业优秀、综合素质比较好,特别是在化学和化学相关专业领域有特长有潜力的同学,给这样一些同学在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如果他们的考试成绩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我们可以进行保送生的录取。”
选手:常规课早就放下了
据介绍,这191名决赛选手都是今年9月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的一等奖获得者,按照现有政策,基本都已经具备高考加分甚至保送资格。当很多同龄人还在埋头苦读准备挤上高考的“独木桥”时,他们已经捷足先登,成为“幸运儿”。然而“幸运”的背后,有辛苦,有牺牲。来自四川的一名选手告诉记者:
选手:“从高一就开始准备了,高一就要参加竞赛班的培训,从高一高二抽课余的时间学习化学奥赛,到了高三上期的时候,就开始全面培训,全力以赴准备。常规课那边肯定很早就放下了,很久都没有参加了。就是平时其他高三学生要学习的语数外、物理之类的,我们暂时不学。比赛完了之后回去补。”
人才的定义是多元的
通过一些学科竞赛选拔有特长的学生,是许多高校多年来通用的做法。但是也引发了一种担心:这种学生会不会由于偏科严重制约发展后劲,对其他学生是否形成不公平竞争?对此,清华大学招生办贺业方老师有自己的看法:
贺业方:“人才的定义是多元的,能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这样的人是人才;能够在某一学科中有所造诣,表现出来很好的发展潜力,这也是一种人才。应该是给两种人才各有他发展的渠道和机会,两者不能偏废。”
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教授强调,他们在招生时还要考察这些学生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
张教授:“现在的学科你必须要是交叉学科嘛,你来参加化学竞赛化学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也会面试他的数学、物理的。”
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本意是鼓励青少年接触前沿知识,锻炼思维方式,发现和培养专业学科人才,但是由于和高考加分、保送等政策紧密挂钩,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违背学生兴趣能力和成长学习规律,盲目追求“捷径”升大学,甚至为此不惜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等现象,让这类学科竞赛饱受争议。为此,教育部等5部门于去年11月下发通知,将对包括“五大奥赛”在内的各种高考加分、保送等政策进行清理和规范,缩小甚至取消部分加分、保送政策。新办法将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开始适用。
竞赛本身没有问题
面对政策的调整,未来这类学科竞赛何去何从?是否真能远离功利,回归本意?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暨冬令营活动的主办方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希表示,政策的调整只会影响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态,竞赛本身没有问题,会一直秉持激发学生兴趣、储备化学人才的原则继续办下去:
张希:“我是非常赞同国家这个政策的,我们都是希望他真正对化学本身有热爱,他喜欢化学,他有发展潜力,我想,如果取消了一些政策后人们更回归常态,这是我非常高兴看到的。”
当高考不加分的时候 还会孜孜不倦的去努力学习吗?
而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的话更意味深长:
任勇“我觉得这个对整个国家的教育生态来讲是一件好事。我也希望当不加分的时候,仍然有那么多的孩子他一直往这个路上走,那就是真正的热爱,我不希望这个带着太多的功利去做。当高考不报送了,当高考不加分的时候,你还能够花大量的时间在某一个学科里面,孜孜不倦的去努力学习吗?这道题也许比做一道化学题还更难。”
记者还发现,在教育部的通知中,对与这类学科竞赛挂钩的高考加分、保送政策进行大幅度“缩水”的同时,也规定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优秀选手,“高校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保留了一定的渠道。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教授给将来有志于继续参加这类学科竞赛的高中生们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
张教授“基础打好是最重要的,不要偏科。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中学生,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学课都学不好,你不要靠这种去参加竞赛是不对的。循序渐进是很重要的。”(记者周步恒、陈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