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让我们不禁担忧:我们还能吃什么。在良莠不齐的食品市场上,如何能保障老百姓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放心的粮食,已经成为考验政府部门施政能力和社会管理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面对这个全国性的食品监管难题,各地进行着诸多有益的尝试和摸索。
各地架起食品安全“高压线”
安徽:食品安全与官员职务晋升挂钩
安徽省食品安全监管将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并将加强监管机制建设,把食品安全工作实绩作为对各地各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详细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就食品安全问题首次开展专题询问。
湖南:人大专题询问直面食品安全
受湖南省政府委托,与食品安全工作有关的18个政府部门负责人及分管副职领导,接受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专题询问。近百个旁听席位被法学界和群众、学生代表挤满。所有工作都已准备就绪,专题询问箭在弦上。 >>>详细
上海:设立食安委员会 发动全社会监管食品安全
上海组成食品安全委员会这个机构,就是要解决“分段监管”中的管理缝隙,形成全程监管的局面,协调、指导食药监、工商、质监等部门的监管职责问题,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并且发动全社会一起来监管,编织一张食品安全监管网。 >>>详细
福建:组建食品安全专家库
福建省开始组建食品安全专家库,首批确定204名食品安全专家,并在此基础上成立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据介绍,食品安全专家主要从农业、食品工程、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法律等相关专业技术领域具有较高专业学术水平的人员中选定。 >>>详细
广东:建食品安全黑名单 企业违法或责令退市
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会议指出,将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将企业信用与信贷等政策挂钩,对企业违法违规的行为予以严厉查处甚至责令其“退市”,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教育和惩处并举,抓好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特别要树立好的典型。 >>>详细
四川:食品安全"一票否决" 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
四川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四川省2011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