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采用透水材料铺地的北京奥运场馆。资料照片
对话嘉宾:
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高级建筑师 东梅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院副院长 李迪
华北京市政府参事 王维平
北京民间“水专家”王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蒋高明
北京 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主任 李皓
主持人:
记者 冯永锋 编辑 张宪辉
连续多日的持续高温天气,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再次感受了“热岛效应”的威力。如何才能让城市生活既方便又舒适又凉爽?有没有办法,给让作为“热岛”的城市自我“降降温”?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部分城市规划专家和环保专家,与本报记者、编辑就公众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对凉爽城市作出畅想。
硬化路面、屋顶越多,城市越是热不可耐
编辑:今天,北京部分地表温度达到70摄氏度,站在街上,脚底都能感觉到路面的灼热,户外的井盖已经可以煎熟鸡蛋……
东梅:人们的直观感受没有错。目前,我们的城市硬化道路过多,快速吸热、快速放热的材料用得过多,是城市形成“热岛效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石头、水泥、沥青……吸热非常快,放热也非常快,酷暑阳光积聚的热量会持续地保持在地面以上几米,正好是人活动的高度。可以说,人工材料用得越多,硬化路面、屋顶做得越多,城市越是热不可耐。
记者:有一个说法是——城市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也就是说,城市变热是必然的趋势。住在城市,就必须忍受夏天的酷热?
李迪华:确实如此,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市内的温度一般要比郊区高出3℃以上。因此,要想住在城市,就要做好夏天忍受高温的准备。当然,如果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得好,可以减缓高温酷热带来的困扰。
东梅:有一些办法,可以减缓城市热量过度攀升的问题——假如我们在城市规划时,注意利用绿化对硬质路面及广场的遮蔽,注意对硬质屋面的综合利用,就能一定程度降低热岛效应。只有城市尽量恢复自然状态,比如水面、土壤、天然植被,才可能凉爽下来。
湖泊、河水可降温,但首先要尊重自然
王维平:我原来在北京市市政管委会工作,全国各城市在夏天时都有一个减缓热量的传统措施——利用洒水车向已经硬化的道路上喷水,通过水汽蒸发降低路面温度。但是,究竟置办多少辆洒水车才合适,洒水车在何时出动才合适?这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记者:很多人注意到了水的降温效用。确实,从物理角度来看,水的比热是非常高的——它能吸收非常多的热量,并且以比较缓慢的形式释放出来。
编辑:北京曾是水面密布河湖纵横的城市,以永定河为首的5大水系、城中星罗棋布的湖泊、运河曾构成水穿街巷的城市景观……
王建:我所在的环保组织,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北京和全国其他城市的水系。我们发现,目前不少城市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原有的湖泊、坑塘填平,把原有的河道拉直,给原有的水系衬上硬底,这导致城市里的水成为死水、孤水,城市湖泊成为枯湖。而很多小区,在建设景观水系的过程中,不注意对水的尊重——搞出一条条硬化河道——有水的时候,水无法“呼吸”;无水的时候,由水泥和石块拼成的河道成为吸热的最佳场所,人们在白天受热之余,夜晚还要承受酷热。因此,城市要想依靠水面获得凉爽,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破坏原来的湿地,坑塘、河道。如果要人造一些河流、湖泊,也要尽量尊重自然,让其以天然的方式存在,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记者:有专家建议,在城市里,应当建一些大的水面,以吸收热量,给城市降温。
李迪华:当然,城市里的水面越多越好,而且分布得越均匀越好。但这个问题有两面性。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并不是水面越大,对城市的降温效果就越好。首先,水面只能给周边区域带来一定程度的凉爽,可能无法给整个城市降温,因此,许多城市片面追求大湖泊、大水面的做法,可能对城市整体降温的作用有限。不仅如此,在我国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的城市中,如果大量建设人工湖泊,尤其是大水面的湖泊凉爽城市,将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东梅:正因为如此,在城市进行空间设计时,应当注意水的循环利用原则。在社区规划时避免设置大量的蒸发水面,需要将景观水系的设置与雨水、中水收集结合起来,在创造宜人环境的同时兼顾雨水的生态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