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又涨了,油也就不紧张了,加油也不限量了,前几天排队加油的长龙一夜之间也消失了。国内炼油厂的产油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网友“石头—蕊”刚刚在新浪微博中不无调侃地说。
网友的言外之意是有人在故意“囤油”,这大概不是一两个人的联想。不排除之前的供应紧张真的是因为增加了市场供给量才得到缓解,但问题是,该如何用事实化解人们这种习惯性的联想?
笔者欲就此采访中石化中石油的相关人士,对方的反应并不积极,这种隐晦无疑加深了人们的猜疑。而这种猜疑,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比如我国《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当国际市场三地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油价即可调整。可是,今年国际油价上下波动激烈。向下突破4%后市场关于油价下调的预期并未成真,直让人感觉这个油价该降时不降,或者过分地行动迟缓,上涨时却是格外地迅速果决。这种“选择式执行”印证了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印象:油企最关心的仍是自己的垄断利润最大化。在这一立场下,“囤油”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有专业人士分析,10月26日零时起的这次调价虽然幅度不大,但足以让主营单位不再收紧资源,之前囤积油品的贸易商也将获利抛盘,油荒现象将会得到暂时缓解,还可以解除个别地区的批零倒挂局面,甚至不排除有的油品价格在资源缓解后回落的可能。而这一分析,似乎与普通消费者的“囤油”联想又不无契合。
该如何消除人们的“囤油”联想?垄断油企固然应对成品油的供应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及时了解本地区的油品供应及需求,以长远战略意识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措施,建立预案,力导稳定的市场供应,让人们放心、安心。而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力争年内出台,该机制将更透明,克服成品油价格调整周期过长容易引发投机行为等问题,以避免社会机构和市场的猜测。的确如此,透明程度高起来了,人们可能展开联想的空间才会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