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好转更需居安思危
——赵铁锤谈煤矿事故大幅下降的喜与忧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朱立毅)赵铁锤,国人在煤矿事故新闻中熟悉的名字,如今已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
“‘火灾’少了,‘救火队员’出警就少了。”赵铁锤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努力,我国实现了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目标。
“虽然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但我们更需要居安思危。”作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不敢高枕无忧。他说: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仍然薄弱,安全好转的趋势与依然严峻的现实状况同在。
逆水行舟,产煤大增但死亡人数大降
记者:我们确实能感到这几年煤矿事故变少了,这种感受能否从数字上获得印证?
赵铁锤:“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起数,三项指标分别下降了57.6%、59%和59%,降幅都接近60%。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项煤矿安全生产的指标,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原煤总产量增长51%的情况下取得的。煤炭产量的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能源保障,但要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煤矿事故的大幅下降,相当于逆水行舟。
记者:这三项指标的变化是我们自己和自己比,如果和国外相比,我国又处在什么水平?
赵铁锤:就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来说,已经从“十五”末的2.8,就是每生产百万吨煤死亡的人数是2.8人,下降到了“十一五”末的0.7,还不到一个人,进展是显著的。在山东、安徽和陕西等煤炭产业集中度较高的省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到了0.1左右,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与美国等先进产煤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记者:我们相信在这些数字变化的背后,有许多我们普通人看不到的变化。
赵铁锤:是的。这五年中,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国有重点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均已达到80%以上。同时,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持续改善,累计培训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接近400万人次,全国25万名煤矿班组长已轮训一遍。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啃下了一块硬骨头,五年中全国共关闭小煤矿近1万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约5亿吨,全国小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了61%。
另外,制约煤矿安全的另一个关键——煤矿瓦斯治理成效显著,2010年与2005年相比,瓦斯抽采量增加了2倍多,煤矿瓦斯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下降了71%。
居安思危,面临困难与有利因素并存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回暖,几个月后全国进入夏季,南方一些发达地区的用电量又会加大,煤炭生产也会趋紧,这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会形成怎样的压力?
赵铁锤:受到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和扩大内需的拉动影响,煤炭市场需求旺盛,各地增加生产的冲动越来越强烈,一些已关闭的小矿也可能死灰复燃,安全生产任务艰巨。
另外,我国煤炭工业正处于大调整、大重组、大发展时期,煤矿兼并重组和整合技改进入高峰期,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是事故易发多发的阶段,而且这个阶段短期内难以跨越。2010年发生的煤矿重特大事故约80%发生在整合技改矿井。
而且我国煤炭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平衡。尽管我们有世界一流的国有大型煤矿企业,但小煤矿数量多、产能低、条件差、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仍是事故多发的“重灾区”。过去五年中,小煤矿产量仅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了三分之二。
除了这些不利因素外,还有开采难度不断加大等问题。我国煤矿95%是井工矿,随着开采的深入,开采条件将越来越复杂,瓦斯、水害、冲击地压、高温等灾害也会越来越严重。
记者:在这些困难面前,下一个五年是否还能保持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赵铁锤:面对困难我们更应该看到,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具有诸多有利因素和机遇。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做好煤矿安全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保障。
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做好煤矿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十二五”时期,通过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将改变过去以中小煤矿和中小企业为主的模式,煤矿安全生产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都将发生积极的变化。
另外,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不断强化,成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力量;我们全系统多管齐下、坚持不懈的工作,将为早日实现煤矿安全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