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全国两会,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话题总是牵动人心。时逢“十二五”开局的今年全国两会,将对又一个五年的民生大计进行新的谋划和布局,因而受到更多关注和期待。
住房、看病、上学、就业、养老……面对新时期民生的新诉求,政府该怎样去面对和回应?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级地方政府不仅在“十二五”规划中出台了布局与构想,而且很多地方在开局之年已经在书写精彩的篇章。让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不仅是中国民生的新布局,也是亿万中国人的新愿景。(《半月谈》2011年第5期)

广州:建立“以租为主”的保障房体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年1月,在广州市最大的保障房小区破土动工后,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借用诗圣杜甫的千古名句来表明心境。
今年1月12日,用地面积34.5万平方米的广州市最大保障房小区——龙归城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李俊夫说,根据规划,这个保障房小区可提供1.2万套住房,居住人口约3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保障房项目不同的是,这次规划的保障房小区将以公租房为主。据李俊夫透露,在1.2万套住房中,公租房达7856套,占总户数的65%以上。
公租房户型有两种。一类面积在35平方米以内,户型以单间为主,也有少量1房1厅,总户数近2300户;另外一类面积稍大一些,不过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可供选择的户型有3房1厅、2房1厅和1房1厅,总户数为5000多户。
“这样的设计,就是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需求,整个设计理念就是凸显安居。”李俊夫说。根据规划,这批保障房将于2012年底建成。
有了房源,还要按照住房保障原则,将其公平公正地交到群众手中。与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不同,如此数量的公租房如何配给、管理、维护、监督、流通,成为摆在广州市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为此,广州市进行了大量调研。目前,还有待修改完善后通过的《广州市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新加坡、香港等地先进成熟的公屋管理制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准入”和“退出”两个环节上采取的措施。
对公租房的“准入”条件作出了限定:申请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公租房仍然与户籍挂钩,申请条件为家庭年人均收入15000元以下,无自有产权住房,现无租住廉租住房、直管公房或单位自管公房,未享受过政府购房优惠政策。
而对于社会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则不再受户籍限制,向在广州市工作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外来工开放,当然也受其收入和当前居住面积的限制。
除了部分放开户籍限制这一突破外,广州市还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制定了不同等次的租金标准。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12000元为临界点分为三档,相应的收取公租房所在地房租市场参考价的40%、50%和60%。举例来说,在龙归城所在地,一套60平方米的两房一厅的房子,租金市场参考价约1500元;如果申请者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9600元,那么只需支付600元的租金。
“解决好准入才是个开始,最关键的是建立起退出机制。”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副主任黄信敬说。
为促进公共租赁住房循环有效利用,广州借鉴了香港等地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动态管理机制,对承租公租房的家庭或个人实行年审和不定期随机抽查,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抽查、调查,设立投诉电话、举报信箱和电子邮箱接受群众举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保障性住房真正落实到符合条件的群体。
当已承租家庭或个人因收入等情况变化,不再符合公租房“准入”资格时,广州制定了有效的退出机制。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做出了人性化的过渡期规定:对于需要腾退公租房但暂时无法腾退的,给予6个月的过渡期;过渡期内仍按原租金标准计收租金;过渡期满后仍未腾退的,租金标准按照房屋所在地房屋租金市场参考价计收;一年后按照市场参考价的两倍计收。以此促进公租房循环有效利用。
在黄信敬看来,“这样一来,既实现了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也有利于保持保障房的存量,不像以往,建好一批,一售了之或一租了之,没有了下文”。
可以预见的是,“十二五”期间,类似龙归城这样的“以租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将在广州推广。根据广州市住房保障建设“十二五”规划,未来将优先启动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在龙归城之外,目前还有3个以公租房为主的大型保障房项目列入了建设计划。记者了解到,这三个项目建成后,至少还可以提供逾7000套公租房。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广州市计划投入89亿元,先后启动20多个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预计可提供4.3万套住房。
黄信敬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未来广州保障房建设中,出租型保障房(即公租房)与出售型保障房(即经适房和限价房)将实行“七三开”,即公租房占七成,从而建立起“以租为主”的保障房供应体系。
百姓期待与建言
对于像叶庆玲这样的“外来户”,保障房曾经是“可望而不可即”。这位来自安徽的姑娘在广州工作刚好三个年头了,听说广州保障房未来将向非本地户籍的外来工开放,她看到了新的希望。
“不过,只放开了社会投资建设的保障房,要知道保障房现在基本还都是政府投资的,所以我们实际上可能还是被排除在外。”她说。当被问到“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最大心愿时,她的回答干脆而直接:“让我有房住,心有地方安放。”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绝大多数市民都对如何确保保障房公平分配非常关注。他们对近几年全国各地出现的保障房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印象深刻,对广州欲效仿香港等地做法进行动态管理,寄予厚望,希望政府把好事办好。
在广州一家电子类科技企业任职的李胜祥说,除了搞好人性化配套、设置不同档次的租金标准,更重要的是做到分配公平,真正让最需要的那些人受惠,这才是保障性住房的核心要义。(半月谈记者 叶前)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师协会名誉会长陈舒点评:
从今年广州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上,看到一个个投资数亿元乃至几十亿元的保障房项目,感觉这下政府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确实要动真格的了,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广州保障房建设将进入一个“井喷”时期。
在我看来,除了严把“准入”关,更重要的是包括申请者、房源、审批情况等所有相关信息要公开透明,“晒”在阳光下,接受社会监督,这样才能避免以前在有些地方发生的暗箱操作、骗购骗租保障房现象。
此外,与过去以售为主的保障房体系不同,对于公租房来说,需要后续管理和维护力量的持续跟进。看好政府在公租房“退出”机制上着力,建议在加强公租房管理的同时,匹配相应的行政管理资源,避免过去保障房变成“不管房”的现象,真正使公租房流转起来,做大政府手中的存量,让最需要的人受益。
文山:帮扶特困群众走向新生活
2月20日早晨,山瑶群众韦炳杰走出自住的“杈杈房”,他回头望了一眼这间用树枝和木板搭建的简易房屋:父母和小孩睡在木板上,木板下面不时传来自家大黑猪的哼哼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臭味。而这种“杈杈房”即将成为山瑶人的历史。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后,韦炳杰和10多名乡亲们来到归朝镇那贡安置点。望着这座六层的新楼房,他们即将搬入新房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搬家、种树、办教育”——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山瑶人的发展项目,使贫穷落后的山瑶群众从大山深处走向富裕和希望。记者了解到,帮扶山瑶群众发展的总体规划还明确,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4亿多元实现其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帮扶实举:搬家、种树、办教育
和韦炳杰一样,富宁县还有8400多名山瑶群众居住在新华镇、归朝镇、洞波乡、那能乡、花甲乡、者桑乡。山瑶又称“过山瑶”,是富宁县境内瑶族的一个支系,大山深处的山瑶人出门就爬坡,喝水要靠天,在九分石头一分土地的石旮旯里过着艰难的生活。2009年,山瑶群众人均有粮仅175公斤,人均纯收入仅670元,饮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用电难、就医难困扰着他们。
山瑶群众的贫困状况深深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对山瑶人的贫困问题曾作出重要批示。2010年初,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来到山瑶人居住地调研,提出了“搬家、种树、办教育”的帮扶思路。省有关部门组成了领导小组,文山州和富宁县专门派出工作队进村开展工作,以“搬家、种树、办教育”为核心,以整体脱贫,实现山瑶群众经济社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了《云南富宁瑶族支系“山瑶”群众聚居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总体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总投资4.2亿元实现上述目标。
搬家,对于饱受贫困之苦的山瑶群众来说,不是迁徙的无奈,而是走出贫瘠大山,走向新的生活、新的希望。2010年,文山州以试点先行的方式,投资2400多万元,启动实施了进县城、进集镇、跨乡外迁安置、就地就近扶持等多个项目,300多户山瑶群众将首批离开世代居住的“杈杈房”、“板板房”,搬进道路硬化,活动室、公厕、进户路齐全的新安居点。
在归朝镇的那贡安置点,一幢六层高的廉租楼主体工程已完工,工人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白色的墙壁配上浅绿的装饰,整幢楼房在群山怀抱中格外清新。这里将是60户山瑶群众的新家。2月20日,记者跟随韦炳杰和其他山瑶群众走入廉租楼中,二居室的新房宽敞明亮。乡亲们看着结实的楼梯扶手、干净的卫生间和专门设置的厨房赞叹不已。“住在这里,就不用担心我家娃娃从木板缝掉进猪圈了!”韦炳杰乐呵呵地说。
种树是扶持山瑶群众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探索,按照《云南富宁瑶族支系“山瑶”群众聚居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总体规划》,未来将在山瑶地区规划种植油茶、核桃等经济林果1.4万多亩;良种推广3万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000人,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持。与此同时,富宁县一小的山瑶寄宿班已招收归朝、洞波两乡镇山瑶学生共50名,还有122位干部群众与136名山瑶学生结成对子,共同帮助山瑶群众提高综合素质。
山瑶群众:盼望子孙后代从山旮旯走出来
“参加技术培训班”“到糖厂、茶油加工厂做工”“种植甘蔗”……说起今后的打算,山瑶群众质朴的话语中充满对新生活的期望。距离归朝镇那贡安置点一公里,就是云南省规模较大的永鑫糖厂。站在廉租楼的阳台向外望去,一公里外的富宁县永鑫糖厂正在繁忙地生产。“上级党委、政府告诉我和乡亲,搬到这里是为了让群众来糖厂、茶油厂打工,提高收入。”山瑶群众韦光成告诉记者,希望子孙后代永远告别“山旮旯处起茅屋,石头缝里种庄稼”的生活。
在归朝镇百油村委会那龙村小组的安置点,山瑶群众韦安永在新建的砖房中和父亲烤着炭火,身上的西服、脚上的皮鞋让人难以想象他就是几年前生活贫困的山瑶人。“以前一年到头只有两件自家织的单衣,还打着补丁。”韦安永说,现在他和村里的年轻人都准备到厂里打工挣钱。
文山州扶持山瑶群众发展工作队队长沈碧告诉记者,今后将对跨乡易地搬迁的山瑶群众,在切实抓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对甘蔗种植的扶持力度;纳入小城镇建设的,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使安置点的从业人员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就近安置的,积极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培训,增加粮食产量。
在山瑶群众对搬迁新居、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盼望中,无不流露出对当地党委、政府的感激之情。他们大都不会讲普通话,但一个个手势、眼神却洋溢着喜悦和期盼。记者和文山州扶持山瑶群众发展工作队在归朝镇、者桑乡等山瑶群众安置点中,数次被“强行”留下吃饭。生产、生活得到改善的群众端着盛满水酒的大碗追到工作车辆前,要感谢他们的“恩人”,感谢党委、政府的好政策让他们走出贫瘠的深山。
“搬家、种树、办教育”——文山州正按既定目标稳步推进,让“贡献的一代”老有所养,让“奋斗的一代”创业致富,让“希望的一代”学有所教,确保山瑶群众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让山瑶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山瑶群众的明天更加美好。(半月谈记者 吉哲鹏)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王承才点评:
文山州全州上下全力以赴,实施以“搬家、种树、办教育”为核心的扶持山瑶发展项目,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的有效落实,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扶持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发展的新举措,得到广大山瑶群众的热烈拥护。与此同时,云南省还制定了《扶持边远、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规划》,采取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特困民族、散居民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要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十二五”期间应继续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经济建设、教育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有效投入,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