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指出,群众最可爱、最可敬、最可亲,也最有力量。我们一定要为困难群众着想,设身处地为农民、工人,为草根、底层群众着想。(据12月27日《广州日报》)
毫无疑问,这样一番话既指出了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也提醒我们,做好群众工作,归根结底仍是个责任问题、感情问题。
纵观近年来少数地方群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源自某些干部的不良作风:事前忽视群众利益,不是俯下身子了解民情、尊重民意,而是习惯于居高临下、独断专行,工作方法简单蛮横;事中轻视群众利益,矛盾出现于萌芽状态时不是尽快妥善解决,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待,而是对群众的疾苦置之不理,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事后无视群众利益,面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是虚心、坦诚地交流情况或纠正自己的错误,而是视群众为“刁民”,动辄打击、压制……结果,让本来并不复杂的问题变得复杂,让本来单纯的小问题演变成为大事件。
说到底,对领导干部而言,群众工作问题是一个如何看待自己与群众关系问题。实际上,正如朱明国所言,群众是善良、纯朴、通情达理的,很多诉求也正常合理。如果干部与群众保持“近”距离,把群众当做亲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又怎么会积累矛盾、激化矛盾?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那里的干部群众情如鱼水;个别地方之所以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经济社会发展也毫无起色,其根源往往就在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过大。
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经常看看自己与群众的距离,这既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党的干部应有的责任和情怀。党的干部作为人民公仆,理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当下,面对群众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每个干部都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不仅在制定决策、安排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群众利益,也要满怀真情,多到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问问还有什么需要、还有什么意见、还有什么期待,切实将他们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做好群众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环。每个干部都应该常常扪心自问:自己距离群众到底有多远,是不是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当成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时刻警醒自己,认真履行职责,不辜负党的培养,无愧于人民重托。倘若做到了这一点,群众反映的问题自然就会及时得到解决,利益诉求也会得到更好的满足,干部自然就会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群众工作也自然就会抓深抓透,抓出成效。张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