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个民间研究团体报告,目前使用最广的3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多篇内容失实的文章及常识性错误。其中,“爱迪生为妈妈做手术”一文纯属虚构。该民间组织还称这些教材还存在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等问题(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坦率说,这些年来舆论与公众对于教材的质疑声一直没有中断过,暴露出传统教材管理模式存在相当程度的公信力危机——围绕鲁迅文章是否篇幅过多的广泛争议,恰恰是民间思想多元化的体现,这显然不是大一统的教材内容设计与选择所能满足。
因此,民间研究团体指出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失实与常识性错误,依我看还属于“温柔性点评”,民间反教材垄断的呼吁就是反教育垄断,这同样指望民间能形成更为浓厚的“思想自治”氛围,自发研究与制定突破成规、自编趣味和实用性兼备的教材。
虽然教育改革牵涉面广而需审慎推行,但至少可以在课本方面率先试点。课本的选取和方法的使用往往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世界各国在语文课本选取时往往会考虑“受教育者反应如何?是否爱读?”等因素。一个基本的判断指标是,如果学生看见课本就烦,那么这样的教材必然是有问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素质教育的理念至少在教材上流于形式和“空转”。
事实上,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 因此,既然已然有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民间质疑教材还需要更彻底的“思想自治”,广大老师、家长、同学及教育界、社会各界人士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在教育与被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和感受,编写切合自身实际和学习环境、地域特点的教材,并成为校本教材。这样的创意创举,既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又极大扩展了素质教育的范畴,无疑值得鼓与呼。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