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各方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激辩,本周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判断认为,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这次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主要表现在:投资增速持续加快,消费稳定较快增长,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夏粮再获丰收;工业增速稳中趋升,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态势;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市场预期继续向好,社会信心进一步提升;城镇就业继续增加;灾后重建加快推进。实践证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方针和一揽子计划是正确有效的。
情况似乎正变得乐观起来。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本周指出,从连续几个月工业生产和投资、消费的数据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非常明显。
从生产方面看,增速掉得最快的是工业,反弹得最明显的也是工业。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只有3.8%,3月份反弹至8.3%,5月份达8.9%,创最近8个月来的新高。
从国内需求方面看,投资高位加速,消费保持旺盛。1月至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增速比前两个月加快6.4个百分点。近几个月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在15%以上。
从我国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来看,当前形势也是比较乐观的。6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规划处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需求结构呈现较为明显变化,正向进一步合理的方向发展。其中,国民经济中出口外需比重在不断缩小,缩小至37%;而投资和消费的内需比重各扩大4.8个百分点,分别为29.6%和33.4%。
世界银行18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认为,尽管中国经济继续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仍使经济保持着可观的增长速度。
基于这种情况,世界银行将中国2009年GDP增长预测调高至7.2%。此前一期报告中,世行预测2009年中国GDP将增长6.5%。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本周则指出,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从金融危机逐渐转变为实体经济危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可能最早见底。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影响了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进而制约了中国出口。本周的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已经连续7个月下降。统计显示,5月份我国出口同比下降26.4%,环比下降3.4%,上半年出口20%以上的负增长几成定局。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认为,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还比较困难。出口下降、产能过剩、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财政收支矛盾和就业困难等问题尚难根本缓解。
如何巩固当前经济企稳向好的形势?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必须进一步调整结构,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和地区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改善民生。
这7个“进一步”,更多考虑的是长远可持续发展、增强内在动力和拓宽发展空间,是继续巩固和扩大“战果”的政策安排。
应当看到,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投资与消费关系扭曲、产能过剩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又出现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可能互相推动升温等新问题。
世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高路易本周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是,中国应抓住时机采取前瞻性的政策和结构性改革,2009年之内可以放缓出台更多传统的刺激政策,在适当减少财政赤字的同时也为明年的经济政策留出操作空间。
笔者认为,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快对国内政治经济体系的改革,最关键是通过结构性减税、降低个税、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民生、户籍制度改革进而推进城镇化等措施,让居民尤其是农民的财富增加,充分挖掘国内需求。
回顾本周的一些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正在这些方面寻求突破:2009年先期启动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直接惠及亿万群众及家庭;财政部正在酝酿研究个税改革,个人重要资产拟实名登记;国土部近期已经向地方下发地价调查表,要求地方填报具体的房地产项目土地出让价款,以及房屋售价等;上海“居住证转户籍”实施细则出台,17日起可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