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对于日渐走向国际大舞台的中国而言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将做好迎接从未有过的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近日共同制定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阶段。它带来的意义非同小可:
首先,借助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推广,中国经济对外交流所带来的财富增长一改以往“易受汇率风险影响”的脆弱结构,这为推动人民币汇率和资本账户的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在实施自身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目标中的有效性。
第二,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我国沿海城市和对我国经济发展依存度较大的东盟国家和地区先行先试人民币贸易的跨境结算业务,有利于人民币的“输出”和由此形成的外部网络效应,即人民币结算中所表现出来的规模经济性会越来越多地吸引更多企业自愿地加盟到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行列中,从而尽快实现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所应发挥的便利性强、换汇成本低这样的支付结算功能(国际货币的第一大功能)。
第三,六大部门携手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有利于克服我国现有的金融开放过程中所存在的制度漏洞和充分发挥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中所具有的整体“环境协调”的优势(比如,做大贸易规模、有效发挥出口退税的激励机制、降低换汇的交易成本等),从而将“三元悖论”的风险(如果一国的货币制度具有自己的独立性,而且汇率制度安排又偏向保守稳定,那么,在全球化的环境中金融的开放将会使自己国家出现像东亚金融危机那样的灾难)降低和控制到最小的程度。
最后,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进一步积累国际业务的经验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并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业务升级和金融创新活动的深化。同时,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陆和港澳台金融合作的载体,也为亚洲金融合作和经济合作的深入和推广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
但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一旦启动,我们就开始面临着一些我们以前从未经历过的挑战:
首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展开和形成规模不仅取决于我国正在加大力度推进的结算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和运作效率,而且还取决于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所应具备的国际货币的其他两大功能:一是能否解决结算过程中人民币头寸盈余状态下境外投资者的“保值”需求(即规避通胀和汇率风险所带来的人民币相对购买力下降的问题),二是能否有效引导和控制人民币头寸盈余状态下的“增值”需求(人民币持有的动机不能排除追求财富效应的投机活动)。从日元国际化失败的原因看,就是因为它的金融体系无法提供日元头寸“增值”和“保值”的功能才让它所追求的结算货币目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规模效应。
第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推出时机正是在全球政府救市行为开始退出和中国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开放的大环境下启动的,不能排除政府过度注资所形成的全球短期流动性资本对看涨的人民币的需求,尽管我们现在的结算业务无法让他们迅速积累足够的头寸,但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行,外资大举撤离的可能性会随着中国经济周期的自然调整而加大,尤其是我们还不同时具备国际货币的三大功能的时候,人民币结算头寸的迅速增加不一定是好事,监管部门的谨慎心态需要随时持有,千万不能被“虚荣心”和“狂妄心”所诱惑。
第三,要借助港澳台、甚至国际的合作力量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尤其是通过香港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的发展来弥补由于大陆利率市场化不到位和债券市场不发达给人民币贸易结算所带来的麻烦。同时,还是要在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率先推行向中巴那样的、建立在投资和贸易基础上的“货币互换”活动,让更多的国家和企业认识人民币的好处和作为国际货币的经济实力,从而减少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来自境外的不必要的阻力(日元国际化失败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此),为真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打下扎实的“市场”基础。(作者孙立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