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科学发展的旗帜
——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要进展
新华网郑州11月1日电(记者于振海、程红根) 初冬的中原大地,7900多万亩冬小麦新苗吐绿,又一个丰收的期待已发芽生根。
河南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值已经连年双居全国第五,粮食总产连续11年稳居全国第一。在加速推进中原崛起的进程中,河南干部群众高扬科学发展的旗帜,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成功地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传统农业大省”快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粮仓”嬗变为“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种田能致富”成为现实
今年河南夏粮总产达到618亿斤,连续8年增产,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秋粮也与去年450亿斤持平略增。全年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1000亿斤。
10多年来,河南以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总量1/10以上的粮食,每年外输粮食或粮制品300多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丰收奇迹从何而来?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不摇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不打折……专家们给出的种种答案中,矢志不渝地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不断向科技要粮食是共同的答案。
“河南小麦已经历了10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都释放出巨大的增产能量,能使粮食单产提高10%以上。”河南省科技厅农业处处长徐功民说,“品种创新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
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也告诉记者,近年来,河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重点推广了机械深耕、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旱作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关键性耕作技术。全省万余名农业科技人员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成为粮食丰收的“守护神”。
现在亩产“吨半粮”已是家常便饭。在鹤壁市浚县王庄乡,今年已创出3万亩连片小麦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611.6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淇滨区矩桥镇刘寨村小麦万亩示范方更以平均亩产695.4公斤,刷新了全国万亩连片小麦平均亩产最高纪录。
科技缔造了丰收,加工创造出增收。近年来,河南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全省农产品实现了“农田-超市-餐桌”的转化和增值。截至2009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约2500亿元,赢得“全国第一粮食加工转化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生产大省”桂冠。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发动机。全省130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中龙头企业达6248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的有500家,3亿元以上的100多家。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2.3万人,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吸纳就业12.6万人。全省约有1052万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进入市场,有6000多万农民人均从农业产业化中增收近2000元。
品牌预示未来。全省1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21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24个农业龙头企业的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肉类协会在全行业评审的“中国肉类工业影响力品牌”中,河南上榜品牌占1/6。漯河市已成为“中国食品城”,永城市已成为“中国面粉城”。
“新型工业大省”工业化步伐前所未有--老企业改造、大行业兼并、品牌集团进驻、新产业扩张,经济大省如虎添翼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长期以来,河南的能源、原材料等传统的资源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艰巨。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变“中原制造”为“中国创造”,一批传统大型、特大型国企焕发生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洛阳,正通过科技创新,打造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目前拥有有效专利119项,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矿山和水泥装备制造商、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诞生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中国一拖集团经过战略重组,逐步转型升级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机械制造企业;洛阳轴承控股有限公司通过研发风力发电轴承展开“二次创业”,正在向世界一流的轴承研发基地进军。
传统能源、原材料行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力促其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以永城煤电集团为核心组建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已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营业收入和资产双双突破千亿、利税过百亿的国企“航母”。推进新一轮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到年底全省将建成3个年产5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骨干煤炭企业控制煤炭资源量占全省煤炭资源量的85%以上,产量占全省产量的75%以上。
“大招商、招大商”,国内外知名品牌集团纷纷入驻中原。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通过各类大型招商引资活动,累计签约落户项目超过1100个,合同引资总额突破4100亿元;全省实际利用外资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增速居中部各省之首;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028亿元,同比增长23.2%。
河南省商务厅透露,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包括富士康、沃尔玛、飞利浦等在内的70家在河南落户。富士康位于郑州新区的工厂投产后,预计可吸纳员工18万人,未来这里还将建成拥有30万人的“城中城”,并在周边布局相关产业,形成一条以郑州新区为中心的完整电子产业生产链条。
河南确立的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安阳、南阳、洛阳三地光伏产业呈现“三阳开泰”之势;新乡的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物工程疫苗产业势头正劲,中兵通信科技工业园也正在建设中;许昌正以许继集团为龙头,打造“中原电气谷”。
河南已成为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比翼齐飞的经济大省。
“农业人口大省”推进特色城镇化--靠城市群吸纳、县域经济聚集、特色村镇靠拢,城乡一体化态势渐趋明朗
经过近10年的发展,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周边共9个省辖市在内的中原城市群迅速崛起,已成长为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的现代城镇体系,将成为带动中原地区共同发展的龙头和核心。郑东新区、洛阳新区已成为河南现代城市建设的亮丽名片。
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即“四集一转”要求,河南在全省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覆盖所有市、县。到目前,已累计入驻企业1.4万多个,从业人员达273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的近5%。“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人口转移、转移推动城镇化”的态势已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