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故里之争,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且热度持续不退。
去年底,位于河南的“曹操高陵”甫一出土,马上就有人高兴有人质疑,至今争论未能完全平息;接着,重庆和成都相继有人表示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开挖各自的刘备墓,有人调侃说:重庆埋的是少年刘备的尸骨,成都埋的是老年刘备的遗骸;最近,三国美女大乔小乔被多个地方竞相争夺的新闻沸沸扬扬;最让人惊异的是,连虚构的文学人物、贴有“奸商、恶霸、淫贼”标签的反面典型西门庆,据称也被几个地方当成了香饽饽。
那么,争夺名人故里,真正目的究竟何在?如果争夺失范,会不会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
争夺是为了经济还是文化
一份流传于网络、据称是某地公务员考试答卷的文章的说法具有代表性。该文章认为,文化和产业紧密相关,“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一种产业的竞争。因此,地方政府关注名人故里及相关建设,并将其作为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去发展,属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课题,无可厚非。但目前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却唱跑了调,把文化产业的功能、作用无限放大,而没有和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禀赋、人文特点进行结合;似乎只要跟风跑,搭上文化的台,就一定能唱出经济的戏,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经济效益是争夺最重要指向
新浪网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各地争取历史名人故里称号,无非是为当地争取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占了58.3%。
争夺名人故里,似乎很少有人认为真的和重视文化有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评论里“爆料”,说有知情者告诉他,有北大名教授为山东阳谷县设计西门庆和潘金莲景点,重点就是偷情和性爱,景点有美女扮演潘金莲,西门庆则由游客出演,只消出银子,就可以虚拟地演绎一下当年的风流,至少可以抱抱美女。据说,这些年来,这样的设计,已经让阳谷县的《金瓶梅》文化景区声名大振,游人如织。无怪乎山东的临清也争,安徽的黄山也争。
经济效益,似乎是名人故里之争最重要的指向。曹操高陵刚刚出土的时候,就有人算了一笔账:相关旅游开发可以为当地带来每年4.2亿元的收益。
地方官员究竟是如何看待文化旅游开发的?羊城晚报记者曾经采访过湛江徐闻县委书记钟力。因为徐闻境内散布了许多西汉文化遗迹,甫一上任,他就推进“大汉三墩”的建设,给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今年春节年初一一天就售出门票3万张。可经济不是唯一的目标。钟力认为,通过大汉三墩,带动人员的流动,改变当地农民的观念,让他们懂得市场经济的一些规律,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争夺时歪曲事实轻薄传统文化
评论者余新春发表文章认为,名人故里之争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轻薄,“如果说是单纯为了尊重历史,勘察地理,原本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争做‘故里’和‘标志’的这些地方,却不属于学术之争、百家争鸣。更有一些专家学者在地方政府的授意和支持下,乱了自己的学术步伐,或穿凿附会,或生拉硬套,或歪曲事实,硬是把一些子虚乌有的事说得有鼻子有眼,言之凿凿。”
争夺促进传统历史文化发展
不过,也有人认为名人故里之争对文化有好处。新浪网同一个调查显示,认为名人故里之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历史名人的研究”的占24.4%,认为“完全没有意义”的占9.3%,认为“争作历史名人故里,有面子”的有5.1%,2.9%的人认为“不好说”。
网友秦春兰的观点认为,不妨逆向思维一下,如果湖北安陆和四川江油都不把李白当回事,谁愿意要就要,那又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呢?那只能说明当地不但没有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而且也没有保护历史名人、发掘传统历史文化的概念。那才是我们更应该感到悲哀的。现在有了争抢,必然也就有了压力。相信两地为了在对诗仙李白的竞争中胜出,必然会加大对当地与李白有关的名胜古迹的保护力度,会加快对关于李白历史资料的研究和挖掘速度,这在客观上也就促进了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实乃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