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年来,西部地区整体快速发展,但还有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百姓生活极度贫困,它们与东部甚至西部整体的差距没有缩小,云南省怒江州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开发与保护的两难中,它陷入了“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困境。专家认为,要啃掉怒江这样的“硬骨头”,西部大开发政策应从过去的整体推进转变为对特殊区域的重点扶持,核心是加大开发和保护力度,让这些地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上篇:生活真苦出门真难保护环境真不易
“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过溜索、种地像攀岩”,这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许多群众生产、生活的写照。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州由于生存发展环境恶劣和长期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所辖的4个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一半的农村人口还处于贫困之中,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交通不畅,出门过江靠溜索
记者驱车从怒江州府所在地六库镇出发,沿着怒江一路北行,多次看到当地百姓溜索而过。福贡县马吉乡旺基独村村民阿起说,她是过江来买盐的,如果不用溜索,要多走1个多小时。“我们大人过溜索很正常,但是小孩上学要单独溜索,还是很危险的。”
怒江州位于滇西边境,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域,以雄奇险峻的怒江大峡谷闻名于世,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绵亘数百公里,既造就怒江大峡谷的壮美景观,也造成峡谷居民行路艰难。
“溜索”在一些景区被作为惊险刺激的旅游项目,而在怒江却成了一些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赶集、走亲戚、上学要溜索过江。
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怒江两岸的农民居住分散,且没有资金修桥,溜索便成了当地百姓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以前溜索是用竹篾或藤条编制而成,极不安全,现在政府用钢索代替竹索,并定期检查、更换,安全性大大提高。
溜索是怒江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怒江是一个没有机场、没有铁路、没有水运、没有高速公路的一个“四无”地区。
“现在从六库到省会昆明,开车大约要9小时,我们到省里开半天会,在路上来回要两天。”段跃庆说。
州府到省会不好走,州内的道路就更差了,记者所走的从福贡县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通县道路就十分狭窄,在一些地段当两车相遇的时候,一辆车得先靠边停住,等对面车过了才能再走。县到镇、到村的路就更难走了,通往福贡县石月亮乡利沙底村培朵小组的山路崎岖陡峭,在许多弯道,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必须倒车一次才能通过。
怒江州交通局副局长赵润泽说,由于很多公路是建在半山腰上的,经常是“晴通雨不通”,而“三江”上大部分桥梁仅设计为人马吊桥,虽然两岸修了公路,但“通路不通车”的现象十分普遍。
据怒江州扶贫办统计,目前全州还有47.3%的行政村尚未通公路。
中篇:“端着金碗讨饭吃”背后的三大矛盾
与怒江州整体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和旅游资源“端着金碗讨饭吃”是怒江的客观写照,资源优势与发展滞后的极大反差形成了特殊的怒江发展问题,这一问题也折射出制约怒江发展的三大矛盾。
环保陷入“恶性循环”
怒江州拥有世界级的水电、矿产和旅游资源,已探明各种矿藏28种、280多个矿点,拥有占世界1/3的锌、1/6的铅。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以上,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的发电规模。“东方大峡谷”闻名于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同时,怒江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腹地,全州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58.3%,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怒江州州长侯新华说,水电、矿产一直被视为是对环境有较大危害的产业,因此,怒江对这两大优势资源的开发进展缓慢。
以水电开发为例,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规划在怒江干流上建设2库13级的水电站,但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水电开发舆论压力下,计划被搁置,至今仍未启动。
矿产开发也同样遇阻,兰坪凤凰山铅锌矿是迄今为止国内已探明的最大铅锌矿床,探明铅、锌金属储量1547.61万吨,一期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百姓增收、环境保护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期开发相关准备工作于2006年启动,但相关部门出于环境保护等因素至今尚未批准。
“开发进展缓慢,非但没有达到保护环境的初衷,反而给环保增添了很大的压力。”侯新华说,丰富的资源不能用,老百姓贫穷的面貌无法改善,只能把手伸向山林,导致生态遭到破坏。
“贫困是破坏生态的根源。”怒江州环保局局长侯新文说,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了过量的人口,如果水电还不开发的话,怒江人民会越来越穷,生态也会越来越恶化。
“为了保护环境,怒江的优势资源不能开发,老百姓就不能摆脱贫困,就必须刀耕火种,造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怒江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侯新华说。
补偿过低令百姓生活困苦
怒江州从1998年开始相继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全面停止了对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调减了木材生产计划和产量,压缩了自用木材采伐指标,将工作重点转入森林资源保护和公益林建设。
据怒江州林业局统计,经过10年的努力,截至2008年底,全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4万亩,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1263 .8万亩,占全州林业用地面积的70 .8%。
“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后,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但由于天然林禁伐,地方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受到很大影响。”怒江州林业局副局长刘富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