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色建筑风格扮靓重庆。(资料图片)
越来越多的城市在煞费苦心地寻找自己的色彩标签。
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流融合的不断增多,使中国国内的城市形象趋同。寻求色彩差异,成为打造城市独特风格的重要选择。
重庆,也不例外。
北京的灰,哈尔滨的黄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尝试整理城市的色彩。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00年,北京把城市色彩定为灰色为主的复合色,一是因为四合院的青砖就是灰色;二是因为北京沙尘肆虐,再鲜亮的颜色有四五年也就成了灰色,不如直接上灰色来得直接。更主要的是,这个城市的建筑有以灰色为主的传统。作为历史上的三朝帝都,除了皇族可以选用明亮的红黄碧等专用色,普通市民的建筑外表必须采用低调的灰色,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久而久之,低调的灰色反而成为北京的象征。
但近年来北京政府开始对灰色进行改良,最近北京正在进行一些房屋的平改坡工程,大量旧楼房被改成坡形屋顶,并在这些屋顶上施以鲜艳的颜色,比如海淀区的大片楼房顶用了红色。这一工程将使飞机上看到的北京不再是单一的灰色。
哈尔滨的城市色彩设计曾经在2004年的色彩中国大赛当中获得城市色彩大奖:这个处在亚寒带的城市使用了更多的暖色,主色调以米黄、黄白为代表色,哈尔滨拥有大量该色系的西式建筑,并较好地保持了其他建筑和这些旧建筑的色调统一。
名城的色彩规划
欧洲的许多名城也有着自己的色调,比如巴黎的色调是米黄色,而屋顶是灰色,有些皇家古建筑则用了金色。
法国是最早意识到城市色彩规划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的色彩。
1961年和1968年,巴黎规划部门完成了对大巴黎区规划的两次调整,巴黎的米黄色基调形成了。
雅典的古建筑色调主要是大理石的柔和白色,比如著名的帕台农神庙。古希腊的大理石白配上爱琴海美丽的蓝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重庆选择灰色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综合因素,也决定着重庆的选择。
重庆的城市色彩与建筑风格自古以来就具有明显的山城、江城特色。
对城市色彩颇有研究的重庆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邱强分析,重庆地区依山傍水,过去“吊脚楼”建筑占相当比例。而“吊脚楼”充分利用重庆地区的杉木、楠木、砖石等廉价建筑材料,建筑色彩以材料本色为主,大都为青色、灰色调,加上重庆多雾,空气透明度低,从而形成了以灰色调为主的城市基调色。
1891年重庆开埠,大量的外国洋行、商号、货物、船只涌向重庆,英、美、德、法、日等国纷纷建立各自洋行,另外还普遍修建教堂、学校及医院等。这些早期的西洋古典建筑大量采用西方新技术、新材料,在色彩上则大多采用了本地砖石等建筑材料本色。
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驻,为避免日机轰炸,建筑色彩大都选用与周围环境协调的黑灰色系。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向苏联学习的背景,建筑也大都采用灰色系。除了上世纪70年代红砖房比较流行外,灰色仍占重要地位。直至改革开放后,受西方建筑思潮及建筑业蓬勃发展的影响,陶瓷面砖、马赛克、涂料等大量风靡,打破了重庆传统以灰色系为主的城市色彩基调。
“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色彩逐渐多元化,但由于过去对城市色彩研究不够,尤其是未从总体上对重庆的城市色彩加以系统化研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邱强分析,“包括城市色彩基调不统一、色彩混乱、色彩视觉污染严重、色彩标识性不强等等。”
重庆着力色彩规划
“对城市的色彩进行统一规划,这是必须的。”在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彭劲松看来,确定的色彩除了考虑气候和环境因素外,重庆的几千年历史也应当列入考虑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