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东汉便有记载。
2
使用添加剂古来有之
军粮罐头催生现代食品工业
在我们吃的火腿肠上,标有一种成分叫“红曲红”,其作用是使火腿肠具有鲜嫩的肉红色。
您恐怕没有想到,“红曲红”是一种古代就使用的色素,来源是发酵的红曲米。红曲在宋初有记载,但详细制法在元代及以后的文献中才得以所见,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明代的《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
实际上,我国食品添加剂最早的记载是在东汉时期,那时,人们开始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
南宋时期已经开始将亚硝酸盐用于腊肉生产。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是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价廉的食品。
槐叶冷淘是唐代人们在夏季常吃的一种凉面,大诗人杜甫曾写有《槐叶冷淘》一诗进行歌咏:“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而这种凉面的配方中,就有一道是染色剂的,这种染色剂是将槐叶水煮、捣汁而成的,和面烹制后面条颜色碧绿。
世界范围内,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人们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
而现代食品工业则是由罐头开启的,其发明缘于防腐剂。
18世纪末,法国皇帝拿破仑率军征战四方,由于战线太长,大批食品运到前线后便会腐烂变质。拿破仑希望解决军粮储藏的问题,于是悬赏12000法郎寻找防止食物变质的技术。法国的许多科学家为此苦思冥想,当时有一位厨师叫尼古拉·阿佩尔,曾在酸菜工厂、酒厂、糖果店和饭馆当过工人。他发现密封在玻璃容器里的食品如果经过适当加热,便不易变质。于是,阿佩尔回应政府的悬赏,对食品保藏的方法进行专门研究。十年的艰苦研究终于在1804年获得成功。阿佩尔将食品处理好,再装入广口瓶内,全部置于沸水锅中,加热30-60分钟后,趁热用软木塞塞紧,再用线加固或用蜡封死。这种办法,就能较长时间保藏食品而不腐烂变质,这就是现代罐头的雏形。

3
围剿非法添加物
我国明令禁止47种非食用物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合适的添加剂,加工食品只会更不安全。比如把防腐剂取消,那么食物还没拿回家就已经长霉了,问题反而更多。
食品添加剂是工业时代的产物。食品添加剂的到来,使得食品成为商品,开始大范围乃至全球交易,食品工业也形成了保藏、机械化生产、批发零售、运输四个环节。
食品添加剂也使得快餐、连锁化餐饮成为可能,方便食品、膨化食品、焙烤食品、速冻食品、罐头食品等成为现实,也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生活: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城市交通时间变长、劳动时间变长、消费方式变化等。
安部司说,我们能够轻松、便捷地吃一顿饭,全是添加剂的功劳,有了添加剂,我们才能不论何时何地轻易地填饱肚子。
对食品添加剂没有必要过分担忧,专家表示,如果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品种,剂量和范围也符合规定,正常情况下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危害。现在屡屡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分两类:一是非法添加物,这是必须坚决打击的违法行为;二是跨品种、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即用添加剂来模拟天然食材的口感,例如用香精来代替添加牛奶、奶油、坚果等食材的效果。
本月起,刑法修改案开始实施,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犯罪行为,而且罚金没有上限。在47种非食用物质中,不乏苏丹红、三聚氰胺、罂粟壳等消费者熟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