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高新开发区东方红镇创新党建工作纪实
冬日暖阳,记者来到长沙高新开发区东方红镇,见到的是一派干群融洽、风清气正的景象。
作为开发建设重镇,东方红镇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抓住党建工作的“牛鼻子”,创造性地通过夯实“党小组”这个平台,做活了社会管理这篇大文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强保障。
让党员找到归属感、荣誉感
城市要发展,绕不开拆迁。2008年的东方红镇,曾因为拆迁而引发了一起群体事件。
2009年初就任镇党委书记的熊贻文忧心忡忡:“那么多党员干部,都站在岸上,为什么就没人出来做做正面的工作?”
镇党委通过认真反思,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是党员归属感、荣誉感和追求感不强,关键时刻不敢更不愿站出来说话。而破解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抓好农村党建,充分激发广大基层党员的活力,让他们都来支持全镇的工作。
东方红镇有300多名党员,大多分布在农村,最多的一个村有140多名党员,党员们居住分散,组织活动难度很大,即使坐在一起开个会也没有场地。党员平时组织生活几乎为零,对党的政策不关心也不了解,在利益是非面前立场模糊,等同于普通群众甚至落后于普通群众。
在走访调研中,熊贻文偶然发现了一个“宝贝疙瘩”:金南村70多岁的老党员陈佑强领着周边的几个党员组成“党小组”,经常聚在一起学习讨论,所以党员表现出来很高的素质,在群众中威信很高。熊贻文眼前一亮:大多数党员都有一颗赤诚的心,缺的是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党小组”大有文章可做!
镇党委决定在全镇推广“党小组”这一活动形式。全镇共成立了20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由2至3个相邻村民小组的党员组成,以15至16个党员为一小组,由小组成员自愿选择一个党员家庭作为开展活动的地点,组长由党员民主选举产生。镇里以奖代投,为每个党小组补贴1万元,更多的建设靠的是党员们自发的筹资。
记者走进几家活动室,不敢相信这是农村普通党员们自发建起的:铺了地板吊了顶,配有会议桌椅、液晶电视机、影碟机,书架上整齐码放着报刊书籍,墙壁上统一喷绘着宣传资料、规章制度,大多活动室还配置了电脑,连接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党小组”使广大基层党员找到了“家”,他们与组织靠得更近了,联系更紧密了,倍感组织的温暖。
给普通党员一席之地
镇党委依托党小组这个阵地和平台,提出“支部活动小型化,小型活动经常化”,每年为每个党小组拨出5000至10000元活动费,支持党小组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学习、教育活动,定期进行考核评比。该镇还选派机关干部到各党小组任党建指导员,了解基层党员的想法,宣传党委政府的决策。
金南村第5党小组“80后”年轻党员李希,在外地上班。然而,每月5日她一定要请假回到村里,因为这一天是党小组固定学教活动时间。党小组成立之后,学教活动每月一次,雷打不动。最初主要学文件、理论著作,后来又引入了讨论式学习,党员们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件,交流看法,明辨是非,由“学”入“议”,更加贴近生活。
这样的学与议,也为党员的发展成长打开了一条通道。党员们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与才干,杨灿等一些普通党员,如今还成长为出色的村干部。
设立座位卡的做法由华龙村第一党小组创造,然后被其他党小组学了去。他们将每个党员的座位固定,在座位前设了一张卡片,上面印着该党员的照片和简单介绍。别小看这张卡片,接受采访的党小组长们告诉记者,经常会碰到这样的趣事:活动室不断有一些党员带着亲朋好友过来,指着自己的座位卡骄傲地说:这个座位是我的!
党员们更关注自己在社会事务中的位置,于是,又有了“无职党员定岗定责、公开承诺”的创举。这个原创于该镇荷叶坝村党小组的做法是:在党小组内设立参政议政、村务监督、扶贫帮困、治安调解、计生服务、信息反馈、文明新风、拆迁安置宣传等8个小组。根据党员的特点,将他们安排到相应岗位,各个党员再作出公开承诺。这样,就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这种不拿工资的工作,无职党员们做得比谁都积极、都负责任。去年5月,长沙遭受特大暴雨,84岁的老党员彭万湘冒雨排查塘坝险情;党员王文海、杨建兵为了完成“配合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承诺,每季度开车接送育龄妇女参加孕检;党员文应国得知邻居准备私自搭建房屋,主动上门介绍建房政策,还陪邻居一起去办理建房手续;老党员吴冬生带领大家义务修路1.1公里;党员欧正杰带领其他党员,义务出工半个多月,解决了20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我不带头谁带头!”搭起“党小组”的平台,普通党员们身上焕发出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让人可敬可叹!金南村党支部书记张荣华感慨地说:“给普通党员一席之地,他们会还你一整颗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