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胀完全可以避免——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物价形势

图表:7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6.5% 新华社记者陈琛编制。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涨幅比上月的6.4%提高了0.1个百分点。物价的逐月走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诸多议论。比较集中的有两点:一点是物价上涨是否见顶?中国是否进入了高通胀时代?再一点,上涨最厉害的猪肉价格是不是导致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元凶”?猪肉价格上涨的背后究竟反映了哪些问题?这都需要深入进行剖析——
(一)
□中央及时提出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方针
□专家们普遍认为,我国物价指数有望在六七月份见顶后掉头向下,预计下半年的这个数字大约为4%左右
最近一个时期,通货膨胀的阴影笼罩全球,许多国家都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与挑战。在我国,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物价问题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报告,去年三季度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5%,四季度为4.7%。今年一季度的数字为5.0%,4月份为5.3%,5月份为5.5%,6月份达到6.4%,7月份则为6.5%。“从去年底到今年7月,一斤猪肉涨了8块钱,一斤鸡蛋涨了1块多。”北京市一位退休教师感觉到“菜篮子”的负担越来越重。
物价连续上涨不仅影响了群众生活,加大了居民储蓄存款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距,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及时提出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方针,同时出台了稳定农副产品供应、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建立市场价格调控制度、对部分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些措施十分及时,力度也很大,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加之翘尾因素影响减弱,我国物价指数有望在六七月份见顶后掉头向下,预计下半年的这个数字大约为4%左右。
这样说是有充分根据的。
首先,多年实践和统计分析表明,只要我国农业不出大的问题,就不会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今年我国夏粮已连续第8年获得丰收,秋粮生产也是稳定的。粮食连年增产、库存充实,不仅为稳定物价总水平提供了坚实基础,还会降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其次,目前全国70%以上的工业品和80%的消费品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尤其是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再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连续收缩流动性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同时,6月份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使得输入性通胀压力亦有所减轻。
通货膨胀一般分三类:物价上涨6%以内属于轻度的通胀,物价上涨7%—10%属于中度的通胀,物价上涨超过10%则为高通胀或者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现在看来,我们的物价指数逐渐走低的态势颇为明显,进入高通胀时代是绝无可能的。
进一步看,单纯就物价解决物价问题并不难,难就难在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