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发布的《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指出,江苏、四川、福建和重庆4地幸福指数最高,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和浙江等地,因为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子女教育成本高,加之工作竞争激烈和交通拥挤等因素,“幸福指数”最低,中产家庭处“伪幸福”状态。漫画:徐骏
新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并要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河南省平顶山市等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把“幸福指数”纳入到了对当地官员的政绩考核中。
与传统的GDP核算体系相比,“幸福指数”从国民健康水准、社会福利状况、经济产出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等多个维度,对社会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考核,为政府体察民情提供新的视角。不少专家提议,应将“幸福指数”纳入各地政府考核体系,改变目前以GDP为主导的局面。
上周,中国青年报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633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9.3%的人期待将“幸福指数”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其中56.6%的人表示“高度期待”。受访者中,“80后”占36.2%,“70后”占36.2%,“60后”占15.6%。
专家建议将“幸福指数”引入政绩考核
调查中,当被问到“你目前的幸福感如何”时,38.7%的人感觉“一般”,30.2%的人感觉“幸福”,19.5%的人表示“不太幸福”,11.6%的人表示“非常不幸福”。
凤凰网广告部员工李孔明认为,每个人的幸福观不同,但幸福观的产生,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很多人希望能像马云、李彦宏那样成功,但反观自己的生活状况,于是感觉‘不幸福’。毕竟‘成功’和‘有钱’如今成为了很多人考量幸福的主要因素。对此,政府是否应该有引导?一些人迫于高房价,无法很好地生活,于是也不幸福。政府又该怎么办?”
本次调查显示,95.7%的人觉得民众的“幸福指数”与当地政府的作为有关系,其中68.7%的人表示“有很大关系”。
一名民意中国网的网友留言说,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只看重GDP,忽视民众的幸福感。因为有了GDP的增长,他们就有了升迁的希望和保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财经委“民生指数”课题组成员孟庆国表示,过去政府的评价体系,基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过分追求GDP的增长,导致一些地方只重经济发展,而对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幸福相关的公共项目关注不够。
“在最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不再特别强调经济增长目标,而强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和规范的政府评价指标体系。”孟庆国说,将“幸福指数”引入政绩考核,能避免地方政府“唯GDP”的倾向,将关注的重点从经济发展转向民生福祉,更加关注民众生活品质的改善与提高,更加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