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期,山西省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60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的事迹,一些城市建设中道路“挖了建、建了挖”等现象,一正一反,引发了人们对干部政绩观的深入思考。一些干部唯上不唯下、唯虚不唯实、唯显不唯潜、唯近不唯远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助长了短期行为和错误决策,催生了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产生了严重的发展问题和社会影响。干部怎么干,干什么,老百姓才会真正满意?如何促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敢于“做慢工、干苦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县人民坚持植树造林,致力于生态建设。这是2008年10月6日拍摄的挂满黄叶的树林。新华社记者 彭洋 摄
山西右玉县委书记们的政绩观
山西右玉18任县委书记,从新中国建立时起,一张蓝图、一个目标、一任接一任,艰苦奋斗60多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把一个曾被外国专家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山区县变成了山清水秀、兴旺富足、人民幸福的地方。
重庆一村官14年坚持“环保为先”
重庆某村村官何永发长期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在职14年,为了保护该村两个生活用水水库不受污染,他已制止了近20家农户搞养殖业,拒绝了70家外来投资商。因得罪太多人,家人甚至都在劝说何永发“下岗”。
从“疯狂的石头”到“疯狂的歪脖树”
珠海市耗资800万元在两条道路旁种植了31棵罗汉松,平均每棵26万元。有关部门将为这些名贵大树进行GPS定位,防止偷盗。当地有市民要求相关部门官员作出解释。珠海市政园林和林业局负责人表示,深圳和中山等城市都用巨额资金来打造城市的绿化景观大道,种植罗汉松珠海也不是第一个。
杭州路与汉中树是典型的城建“疮毒”
杭州市萧山区鸿达路建成仅半个月后便耗巨资砸掉重建,费用约2500万元;陕西汉中为美化城区道路,一边砍掉树龄达35年以上的水杉,一边花巨资购买、移栽银杏树。
右玉县委书记陈小洪:要敢于做慢工干苦活
基层领导干部,身在基层,肩负一方兴衰。一政一策,一举一动,关乎民生福祉,责任重大。在一个地方要干什么,怎么干,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是对党性的检验,也是对人格的考量。
陕西吴起县委书记冯振东:人的发展是最好政绩
领导干部必须解决好为谁执政、怎样执好政的问题,检验的标尺,就是看能不能用好公共资源,使大多数老百姓受益。
浙江三门县县长董服标:考核应突出百姓幸福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地方经济虽然发展了,老百姓并不满意,存在“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绩目标考核与普通老百姓利益目标的追求有反差。一些地方的发展,尽管以让百姓幸福的名义进行,结果却是恶化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活成本,降低了幸福指数。
正确政绩观需要制度引导
在工作实践中,一些干部重亮点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重表面轻实质的施政行为,引起了群众的质疑和批评。从思想根源上看,是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而从制度上反思,则往往是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干部任用制度还不健全,导致政绩考核与民生关系不大,甚至负相关。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干部政绩与民生福祉相一致,引导干部将短期行为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领导干部要警惕五种“伪政绩观”
这些年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不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影响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