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经济带,其发展规划首次纳入国家战略,进入全国沿海地区整体发展战略视野,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将随之得以迅速提升。这对于科学谋划发展战略布局,克服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辽宁全省、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及其与环渤海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对于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有效发挥东北地区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全面参与东北亚及其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意义重大。
应对危机的战略举措
目前,世界经济秩序仍处于大变动大调整阶段,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速世界经济版图重构,世界各国在积极寻求应对危机冲击的同时,也都筹划在旧格局坍塌的部位,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提高在整个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沿海经济带发展,不但是当前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危机后时代”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层次而展开的先行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新一轮沿海地区区域规划是塑造国际金融危机后竞争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转折时期,我国陆续批准广西北部湾、天津滨海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发展规划,这是完善沿海经济布局、应对世界经济调整的重大举措。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需要大量的投资安排。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投资收益较好,对内需的带动作用和后续作用较大,是挖掘内需潜力又着眼危机后长远发展的着力点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危中有“机”,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的低迷和不确定性,推动了国际产业向新兴市场转移。一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其自身的一系列有利条件,有望争取生产要素前来集聚,承接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转移,从而减轻金融危机对东北地区的冲击,使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东北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1年后的后续订单量增长乏力。如何继续扩大内需,避免东北区域经济出现重大挫折,避免振兴东北战略功亏一篑答案是,在适当的区位拓展空间,发展牵动作用强的产业。辽宁沿海经济带海岸线长、园区多、发展空间大,腹地及周边环渤海地区的人力资源、科教资源以及工业资源丰富,是着力发展新型产业的较好平台。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全面提高航运、物流等服务能力和水平,使临港产业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
全面振兴的助推器
老工业基地转型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必须在与国内外经济要素交流中破解一系列体制机制难题,才能激发活力,走上全面振兴的轨道。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地区面向世界资源和国际市场调整的平台、窗口,是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等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长期探索中已经发现,历史包袱沉重、体制机制矛盾突出、潜力和希望并存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秘诀,主要就在于向世界经济开放。开放在促进老工业基地技术、人才、产品、经营管理新陈代谢的同时,还能有效医治老工业基地长期浸润于计划经济形成的体制机制顽疾。发挥东北地区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全面参与东北亚及其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有效地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沿海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将更有利于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共同参与世界经济。
在国家战略规划的激励下,辽宁沿海经济带若充分挖掘和用好相关政策资源,则有望率先成为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所部署的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业及创新基地等五大基地的聚居地。临港产业基地将是新型工业化的范例——在新体制平台上,采用新一代先进技术,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有效克服资源环境约束,从而奠定产业基地在新型工业化基础上的国际竞争力。
环渤海区域整合的催化剂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批,是我国环渤海区域发展的点睛之笔。在全国沿海地区竞相发展的新形势下,环渤海区域整合是重要看点之一,而沿海地区发展并带动各自腹地共同发展,则是环渤海区域整合的关键。
环渤海各板块沿海地带加快发展,可以有效催化区域内经济的对话与整合,有助于形成环渤海一体化发展的大市场。如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积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错位竞争发展,作为整体的环渤海沿海经济带在国家政策激励下,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则有望吸引大量的生产要素,并分别在不同区位崛起世界级的制造业产业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必须考虑如何推进环渤海地区的整体发展,主动把自身发展放到环渤海地区整体经济格局中去审视、去对接、去融合、去推进,加强发展战略、目标、思路和重点的衔接协调。
布局东北亚合作的平台
东北亚自然资源丰富,资本、科技、人力资源充沛,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区位中心,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地区的窗口,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合作的战略区域。从全球区域经济产业分工的长远趋势看,包括辽宁临港布局的沿海经济带在内的环渤海重化工业,与日本、韩国的相关产业有机会发展成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巨型产业群之一。
拥有东北亚大陆上最长的海岸线,辽宁沿海经济带有占数量优势的不冻港港口群,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体系发达,发展潜力较大,仅东北三省就有2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总量和500亿美元的对外贸易总量,有本地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做依托,能够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集聚,有条件成为国内外共同参与东北亚合作的平台,有利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活动在东北亚乃至全球范围内展开。
东北亚大陆沿海地带,由北向南,不冻港口众多。在正在启动的以能源、交通大项目合作带动的东北亚经济开发合作中,这些港口将共享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在内的腹地资源,竞争博弈态势明显。辽宁港口群建设及临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东北亚竞争合作的视野,及早规划布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
建设新型产业基地的载体
“十一五”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对装备制造业提出新要求。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一个区域的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都需要载体、纽带和较优的区位形成合力。着眼于为全国“十二五”发展做准备,东北地区处在沿海优势区位,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持续较快科学发展的需要。
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实力较强,科技人才众多,是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具有世界产业高端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是区域发展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区域发展规划将在推动当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装备制造业内引外联,实现突破,关键在于利用这个契机,解决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国际化问题,更有效地实现东北地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纳入国家战略后的资源共享,并以此为载体平台,加快体制创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服务改革等,理顺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的关系,实现沿海协调、沿海与近海腹地互动发展,进而实现沿海与东北地区腹地的互动发展。要以沿海新型产业基地为载体,主导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展望未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纳入国家战略,将使以大连为龙头的创新科技、新兴产业充实到辽宁沿海城市群。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基地等在内的五大基地将积聚在沿海经济带发展平台,加速建成新型产业基地,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集中代表,并有效辐射、影响东北腹地工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