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3月7日电(记者 朱国亮 张泽远 刘景洋)中国北方主要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民勤,正从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向高效设施农业基地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力量是:缺水。
水资源紧缺是中国现在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这在民勤表现得尤为突出。民勤位于中国西北省份甘肃境内,中国政府近年在这个小县不惜投入47.49亿元进行生态治理,目的就在于探索出一条科学用水、逐步恢复生态之路。
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的民勤县阳光充足,土壤平整肥沃,虽降水稀少,但有稳定的冰川融水——石羊河水滋润,曾是甘肃重要的粮食、棉花、瓜果生产基地。
然而,近几十年间,整个流域人口不断增加,大量开垦土地,河水被用光,河流断流,湖泊干涸,人们只能大量抽取地下水浇灌,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大量植被枯死,生态持续恶化,沦为主要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从2006年开始,武威市被迫走上节水保生态之路。如何实现既节水,又不让农民收入下降,武威市选择了高效设施农业。武威市农牧局农业科科长戴红斌说:“日光温室的单方水效益是大田作物的10倍以上。”
武威市的目的是发展20多万亩日光温室,让每个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户都至少有1座日光温室,同时压缩农田面积、关闭机井减少用水。
中国两会上正在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多处提到水资源问题。今年,中国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在用水总量、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方面划定“红线”。
中国面对的水危机挑战各种各样,有的地方干旱缺水,有的地方洪涝成灾。全球变暖使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
据国家防总提供的数据,去年前11个月,中国因旱造成粮食损失168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388亿元,因旱直接经济损失1509亿元。同期,中国出现30多次较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共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有111条河流发生超过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导致中国许多湖泊、河流污染。近年中国虽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治理过程十分艰难,不少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得不到收集处理,这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
中国的粮食生产更加依赖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北方;一些地方水资源有限,但城市却不断扩张,刚性用水需求快速增长;一些地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用水却很粗放。
分析人士指出,能否科学用水、治水,将是中国未来5年科学发展的一大考验,这也是中国政府不惜投入数十亿元在民勤小县进行流域治理的重要原因——探索一条被过度开发利用的河流治理之路。
在中国最大的两条内陆河——塔里木河、黑河流域,中国政府也投入上百亿资金探索如何节水、管好水,保持河流的健康。在南方,一些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污染、防洪治理也在展开。中国还在实施南水北调等工程,以求更好地调配水资源。
在甘肃旱作农业区,政府通过补贴引导农民在头年雨季过后或初春土壤解冻之时,用数万吨地膜将上千万亩旱作区耕地全覆盖,以抑制水分蒸发,实现抗旱增粮。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说,当地一般情况下,1亩地1毫米降水最多只能生产1公斤粮食,而利用这一技术可达到2.2公斤,水分利用率提高到70%-80%。正是杨祁峰带领农技人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这一技术。
民勤的生态治理还在进行中,目前工程刚好过半,效果虽初步显现:石羊河最下游早年干涸的青土湖去冬已有水注入,但最终结果如何,仍是未知数。同样,对于整个中国的未来发展而言,水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能否科学用水将是重大考验。(参与采写:杨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