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韩国首尔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积极参与国际峰会 谋求发展机遇不忘大国责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正朝着多极化、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更加重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在此背景下的“峰会外交”,在年初就被确定为今年中国外交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核安全峰会、二十国集团两次峰会,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三次世界议长大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等,中国领导人无一缺席。此外,多边区域合作方面,如中欧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10+1和10+3框架下的东盟领导人会议、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中方亦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体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中国今年参与的国际峰会几乎涵盖了国际当今世界所有的政经热点问题。中国领导人穿梭国际会场,日程紧密,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觉。
譬如,11月份,胡锦涛刚刚结束对欧洲两国的访问,回京仅两天后,就赶赴“G20”和“APEC”双峰会。而在中国中秋节和国庆节公休假日期间,温家宝却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和中欧领导会议的会场。
分析称,中国的外交表现,正是基于中国决策层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和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重塑国家实力,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在这场竞争中,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能抓住机遇、把握主动,就可能拉大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难以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除了为国内发展谋求良好国际环境之外,中国也在履行着自己的国际责任。国务委员戴秉国撰文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参与国际体系的建设,参与推进发展议程。中国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并未属于疏于尽国际责任,不愿履行国际义务。

资料图:2010年4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在上海欢迎出席世博会开幕式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夫人布吕尼。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国内盛会高朋满座 世博亚运成就外交大舞台
继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中国2010年又迎来了上海世博会的举办。184天的世博会为中国外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上海世博会共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近百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此次世博会创下纪录: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承办,参展方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参会出席规格最高,参观人数最多等等,这为推进全方位外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世博会期间,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中国领导人分别出席开、闭幕式、中国国家馆日、高峰论坛等活动,并同外国领导人举行了密集的会谈会见,深入交流对话,共商发展大计,达成广泛共识。
世博会在首脑外交的收获之外,更重要的是,民间外交和公共人文外交的推进,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迎来中外游客超过7000万,举行了约2万场文艺演出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展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十分活跃。世博会广受中外媒体关注,成为全景式、深层次宣传中国的重要窗口。
紧接着上海世博会,中国又在时隔20年后,再次成功举办亚运会,近万名亚洲健儿汇聚广州,共襄亚洲大家庭的“派对”。在这次体育盛会中,中国向同处一个大洲的近邻,传递了四方相连、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