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绍兴一位消费者和家人在东湖“开心农场”租的菜地里收小白菜。高洁摄
从“牛肉膏”到“瘦肉精”,从“染色馒头”到“塑化剂”,近期曝光的一些案例使食品安全受到高度关注。怎样才能让餐桌更安全?在有关部门完善标准、加强监管的同时,一些消费者将目光转回厨房、转向田园:做都市种菜族,自给自足“纯天然”;亲手制作食物,让家人放心享用……
都市种菜容易吗?回归厨房轻松吗?自制美味需要哪些技巧?从中能否真正找到健康与快乐?捍卫食品安全,有多少生活经验可以一起分享?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我的餐桌我做主”专题报道,为展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编 者
自己耕种,收获的不只是菜,还有好心情
北京郊区门头沟东山村一个小山坡下的平地里,油麦菜长势正旺,西红柿已经挂果,顶花带刺的黄瓜藏在叶子中间,一派农家丰收景象。
“自己播种,自己施肥,菜怎么长大的,自己清楚,吃起来放心,农村空气也好,干干农活很舒心。”正在地里劳作的老李很享受这种田园生活。他是门头沟区的一名退休教师,去年花1000多元租了这畦菜园,自备种子、肥料,从4月份开始相继种上了茄子、西红柿、黄瓜、韭菜等9种蔬菜,一直能收获到10月份。
这片总共10多亩的菜地被分割成100多个60平方米左右的小块地,有的地上插着牌子,上面写着租地人的名字、租期等相关信息,放眼望去,地里的小白菜、小油菜等生机勃勃。
这里叫“小豆豆”农场,出租经营这块地的是当地农民张师傅。他介绍说,经营上分为全自助、半托管和全托管三档,价钱不一。他们对“新菜农”们提供工具和指导,半托管一年收费1280元,全托管1580元。绝大部分客户选择了半托管方式,周末带家人来耕种。“凡是来租菜地的,都想吃上放心菜,没人会要求高产量,对全托管客户,我们只用家禽和牲畜的有机肥,决不施农药。每周末采回去的菜吃个两三天不成问题,既新鲜又健康。”他说。
据介绍,在这100多名“地主”中,城里退休的老人占了一半左右,其余的基本上集中在30多岁到40多岁的中小企业管理者、机关工作人员、公司白领等。这些人居住地绝大部分离这片菜园有30多公里。
自己种菜,虽然收获了放心的蔬菜瓜果,但从时间和经济成本看,是否划算呢?在北京一家公司做中层干部的吴先生算了一笔账,他一家五口一年买蔬菜的花销大概在6000多元,租地种菜后,租金、来回的汽油费等加在一起,一年要花约4000多元。扣除在菜地收获的菜,每年还得另外花4000多元买菜,相比之下,总投入多了2000多元。
“来郊区种菜,不能光算经济账,主要是图个安全、健康。”吴先生说,平时工作压力很大,周末和老人、孩子一起踩在松软的土地上,撸起袖子,舞动锄头,挥洒汗水,种上自己喜欢的蔬菜瓜果,体验播种除草采摘的农耕生活,那心情叫一个好!谁还会在乎多花点钱。“前年,我在郊区租了100多平方米的地,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把很多菜送给朋友品尝。”
为了生活得更绿色,离自然更近些,在北京某部委工作的陈先生选择了在阳台种菜。这些菜不仅是阳台的风景,也是他两岁女儿的特供食品。“遗憾的是产出量太少了,现在工作太忙,要是时间充足,也想到郊区租块地自己种菜。”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