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被誉为中共党内“四大笔杆子”之首的胡乔木,从毛泽东秘书到“党内一支笔”,再到“新闻大管家”,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沉浮?除了新华社的千字文简历,外界对其所知甚少。
胡乔木,江苏盐城人,本名胡鼎新,“乔木”是他的笔名。 胡乔木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他曾担任过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50年至1954年)、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4年起)、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56年9月起)、第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以及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然而,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还是他从1941年2月至1966年6月,担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长达25年这一人生经历。
胡乔木,人称“中共中央一支笔”。他长期担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起草、整理、修改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重要著作、文件:毛泽东的名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话》,是胡乔木根据毛泽东讲话记录整理的;《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书,是他协助毛泽东编辑的;他对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历史性文献起了重要作用;他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几十篇社论。其中,1949年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是他在毛泽东指导下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主要由他起草;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起草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共“八大”文件,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的编辑工作、以及根据中央政治局的讨论写出了产生重大影响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胡乔木夫人谷羽曾回忆说,毛泽东是这样形容胡乔木起草的文件之多的:1958年的一天,夫人谷羽和乔木到毛主席那里去,主席谈起乔木写文章,表示很满意。主席坐在沙发上,把手平放在前,离地面约有两三尺高,比划着说“乔木写的东西,大概有这么多!”
毛泽东点名:“乔木是个人才”
在中共党史上,胡乔木的名字是与毛泽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胡乔木来说,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成为毛泽东的秘书。
1941年1月上旬,皖南事变爆发,1月20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布重组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为此,中共高层通宵达旦地开会,毛泽东更是异常忙碌。
2月上旬的一个清晨,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突然来到胡乔木所住的窑洞。王若飞对胡乔木说道:“毛主席那里缺人手,点名要你去他那里做秘书工作,同时兼任中央政治局的秘书。”
王若飞的话完全出乎胡乔木的意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毛泽东会调他去当秘书。
胡乔木思索了一下,说出了心中的顾虑:“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
王若飞为了打消胡乔木的顾虑,说出了毛泽东“点将”的原因:“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毛泽东看后很欣赏并称赞说,‘乔木是个人才’。
1941年秋,杨尚昆从华北根据地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认识了给九月政治局会议做记录的胡乔木。杨尚昆在其撰写的《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文中回忆说:“他不到30岁,一介书生,清秀文雅;在会上做记录,并不说话,大家叫他乔木,前面加上‘胡’的本姓,是1945年到重庆谈判以后的事……当时我就听说,乔木同志是主席编辑《六大以来》的主要助手。这件事办得好,主席喜欢他,大家也看重他。”
就这样,胡乔木奉命调到了毛泽东身边,从此开始了长达25年的秘书生涯。
好文章得益于毛泽东的指导和教诲
1949年6月,毛泽东离开香山双清别墅进住中南海丰泽园,作为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亦随之搬进中南海。
胡乔木在毛泽东的教导下迅速成长起来,他虽然仍是毛泽东的秘书,但是工作内容却开始发生变化。胡乔木先后担任了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兼总编辑、新闻出版总署第一任署长,后又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胡乔木就这样从普通的秘书成长为中共领导人之一。有的老同志回忆说:“没有同毛泽东的这段缘分,就没有今天的胡乔木。”胡乔木对这份感情更是珍惜,在他的文集第一卷序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毫无疑问,就我个人来说,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指导教诲,我就很难写出这些文章,我的写作能力也很难像在这本书里所表现的逐渐有进步。”
在给毛泽东当秘书期间,胡乔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和文献,由于他的埋头苦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使他在正确掌握毛泽东思想和起草中央文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胡乔木后来回忆说,他在四五十年代所写的绝大部分评论,都是经毛泽东修改过的。可见,胡乔木自觉接受毛泽东的思维和文风的影响。日后,胡乔木在党内宣传界、理论界的地位越来越高。在中共高层,称他“大秀才”者有之,称他“一支笔”者有之,称他为“大学士”者有之。而毛泽东夸奖说:靠乔木,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