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评
“湖北室内公共场所禁烟首日:有令难行禁烟遇尴尬”“重庆市医疗机构全面禁烟第1天,他们手中的烟还没掐”“北京禁烟首日多地探访:候车大厅还在冒烟圈”“‘五一’起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八成市民‘不感冒’”……这是5月2日很多新闻报道的标题,它们都指向了5月1日“公共场所禁烟”这道新令,如此结果——“果然”。(5月2日新华网)
不能否认,这是很多人对于“公共场所禁烟”的“预期”。即便同日实施的“醉酒驾车入刑”,也有人不够看好。醉驾入刑,能管用吗?那些敢酒后开车的哪个没点“能量”,只要没把人撞了,还真能把人家“送进去”判刑?于是媒体上一边展示着各地“以身试法第一人”,另一边也在发问,抓到的能都判刑吗?
这当然是媒体在做监督,但当这些集中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似乎也应该提个醒:对于这些新法新规的效果,我们不必急于“看空”;警醒相关部门注重执法环境和有序推进很有必要,但大家不能以此“果然落实不佳”之类的现实,作为替自身开脱的理由。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看空”的话,它就真的可能没怎么着就先“空”了。
我们希望法律法规一朝颁布实施,便成为谁也不敢触碰的“带电高压线”。但改变某些顽固的社会习惯,显然只能是徐徐图之的路径,这是一个倒逼的过程。这个时候不要忘了,法律法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一种规则,在群体中传播一种共识观念。回过头看这些年走过的路,自从公安部门查酒驾开始,自动不喝酒的司机就多了,劝开车人喝酒的人就少了,昔日只要自己说“没醉”大家就看着他开车扬长而去的现象大大减少。控烟也一样,大家都抱怨“控不好”,但回过头看,医院、公交等很多公共场所这些年改善非常大,数年前满大街“烟屁股”的场景也很少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