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名单共485人,提名材料将公示一个月。485位候选人分别来自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厂矿企业、管理部门等。名单公布后,即有人统计发现,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如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中石油原副总胡文瑞、中电投副总张晓鲁、神华宁煤董事长王俭等(5月26日《京华时报》)。
院士候选名单意味着一种规格和资历,能够入选这份候选名单本身就大致说明了其水平怎样。因此,在审视名单的构成时,仅仅盯住候选人的身份似乎并不合适。诚然,对于一些候选人来说,其社会身份和职务所吸引的注意力远远超过了其学术的背景和能力,但是如果从客观的角度去看,他们依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他们的学术成绩依然应该得到尊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身份本来就是多重的,即使是那些“学而优则仕”者,他们也可能在保持“仕的名号”的同时,保持“学的自觉”,这需要因人而异、客观分析。
但这并不是说媒体的关注就是一种偏颇,公众的关注就是一种偏见。媒体和公众之所以对候选者的身份感兴趣首先是基于一种监督的自觉:当那些身份显赫者入选时,是否意味着他们在评选时会获得优待?尽管,从最终的评选过程来看,这样的担心可能是多余的,工程管理学部不会像人们担心的那样成为“企业家和官员的俱乐部”,但对于媒体和公众来说,他们依然要作出监督的姿态,静看事态的变化,这是媒体的责任和自觉,也是公众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若没有这种外在的监督力量,事情的发展就可能出现变异。所以,面对入选人集中的情形,媒体和公众应该关注和围观,主管的部门也应该解释,这才是一种良性的互动。
其次,媒体和公众的围观还是一种对中国式思维的反思。这种思维就是“学而优则仕”,以及“仕而优则学”。其实,“学而优则仕”对于个人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如果一个学者的确具有管理能力,他们当然可以在学好之后选择进入仕途。但是,对于社会来说,当整体的“学而优则仕”出现时,就意味着学术对权力的一种谄媚,毕竟学者有学者的特质,学术有学术的特定要求,学术和管理有时就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此时,急于入仕途就可能造成学术成就受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相对于社会而言,对于个人来说,说不定就愿意承担这样的结果。因为,在其选择的理由中,仕途的诱惑来得更大。
另一种需要引起反思的思维就是“仕而优则学”。客观地说,“仕而优则学”也不一定就必然成为坏事,如果坚持以实力论英雄,那还算是按规则出牌。但需要警惕的是,“仕而优则学”可能演变为“权力的通吃”。与“仕而优则学”相比,“权力的通吃”要贪婪得多,后果也要严重得多:权力不仅要获得权力秩序中的荣誉,还要获得其他领域中可能获得的荣誉,即使这些领域是其根本不擅长,甚至是不涉足的。这样的情况尽管在此次工程学院候选人名单中不会出现,但是这种思维却存在于国人的脑海中,他们难免以最坏的一面来揣测不能完全知情的事情。
既然,媒体和公众的围观是出于一种担心,这就意味着应对这种围观的最好态度就是公开和透明:通过公开告诉人们,评选的规则是严格的,那些沽名钓誉者根本不可能入选。乾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