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市民从杭州市区的一处商业楼盘广告牌前走过(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强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国强一直是我们党和人民孜孜以求的宏大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未能完全同步逐渐成为今后谋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瓶颈。
进入“十二五”历史新起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民富”目标摆上更加突出的地位,适时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十二五”即将开局之际,半月谈编辑部特别组织“富民优先”调研小分队,深入苏、湘、琼、内蒙古等省份,捕捉富民新亮点,探寻富民新路径。
不再拼GDP第一,“富民优先”渐成共识
“老百姓看经济发展,主要看收入而不是看GDP。”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在接受半月谈“富民优先”专题调研小分队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今年起,内蒙古不再追求GDP增速的全国第一。”
经济增速全国“八连冠”的内蒙古近年来令人刮目相看。正处于发展势头强劲之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近期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正式提出把富民放在比强区更重要的位置。“让农牧民钱袋子鼓起来”响彻大草原。
国要强,民先富。经济较发达的江苏省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之后,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富民优先”战略鲜明地写入了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继江苏之后,从东部沿海的山东到中部粮食大省湖南,再到西部高地青海;从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到南国边陲海南岛,许多地方正纷纷将“富民”一词作为发展的优先目标。
2006年,时任省委书记的张春贤在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将“富民”列于“强省”之前。他说:“富民,就是要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让全省人民尽快过上富裕的生活。”在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陕西省把此前“强省富民”的发展目标调整为“富民强省”。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则多次表示将把让利于民、施富于民、与民共富的执政方针贯穿国际旅游岛建设始终,称“如果不能让海南老百姓富起来,那国际旅游岛建设就算失败”。
“强省”与“富民”的顺序之差促进了市县一级发展战略的调整。海南省中部山区五指山市市长黄坚说,富民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今年五指山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望提高至11100元,而农民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3900元。
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陈如说,把“富民”置于“强省”之首,不仅仅是一个词序的调整,更标志着地方政府在发展指导思想和施政理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因穷生变,顺势而变
各地发展理念的转变,基于各自特殊的省情,但更多的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相继面临着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以及单纯强调GDP增长所衍生的社会矛盾突出。同时,这也顺应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利益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GDP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05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徘徊在全国第七至第五位,特别是本省南北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较突出。
“民穷省弱”曾是湖南的基本省情。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大省、财政穷省的定位使湖南人尴尬不已。“湖南运到广东一车猪,只能换回广东一车水(健力宝)”,这一笑话曾广为流传。强烈的反差使湖南人痛感“强省”的重要。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一心一意抓经济,聚精会神谋发展”成为湖南各市县提得最多的口号。招商引资、项目工程成为市县发展经济的中心工作。
在“唯GDP论”和“唯财政税收增长论”的指导下,湖南省部分地区经济虽然快速增长,但问题也相伴而生:农民工收入增长缓慢、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环境质量下降等。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出现了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后劲不足的问题;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乡镇运行艰难,“买税”成风,农民增收缓慢,部分地区粮田抛荒严重。
在内蒙古,其GDP和财政收入增长飞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市还有80多万、农牧区还有120万群众依靠低保生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迫使我们保持头脑清醒,不能再单纯地追求速度,而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政绩,要把富民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
在海南,近两年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物价上涨的压力,使不少海南百姓陷入了“岛富民穷”的忧虑之中,甚至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宗旨产生了怀疑。目前,海南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数要低3000多元,农村低了300多元。要达到在未来10年左右使人均收入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这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期目标,海南至少年人均收入增幅要达到15%以上。
正是在这些背景下,优先解决群众富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的难题,成为各地施政之急,执政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