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现场目击)一个浅海采油站的“环保经”:滴油不入海的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新华网沈阳10月12日电(记者 王炳坤)从辽宁中部环渤海城市盘锦出发,驱车2个多小时,在一望无际的红海滩深处,一排排橘色的采油机、白色的站房格外醒目。10月10日,记者来到全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中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走近浅海石油开发公司海南作业区3号采油站,探求滴油不入海的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关闭手机、换上橘色工作服,记者踏上3号站4.5平方公里的土地。“浅海公司是全国为数不多水陆两栖油气生产单位,我们站坐落在海陆相连的双台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涨潮时周边被大海包围,就像一个海上平台,只留一条公路连接陆地;退潮时又重归湿地,只剩一面朝海……”站长戚勇向记者介绍时,海风在记者耳边呼啸不停。
一个只有26名员工的采油班组,已连续10年实现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被中国石油集团评为标杆采油站,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戚勇解释,地处特殊的生态敏感区,要求他们把推行清洁生产、保护海洋及沿海湿地的自然生态当成一条生命线,“在这里,出现污染就算事故,环境保护是生产经营的前提。”
早上8点多,白班工人一到站,就按分工忙碌起来。巡检工李鹏挨个井口巡查,发现有个别井口有原油零星滴落在水泥防渗平台上,他用随身带的棉纱一一擦净。采油工罗林平先不采油,而是左手拎布袋、右手拿铁夹捡起了采油站周围的垃圾。“十一长假正是旅游高峰,一些游客观赏红海滩,却把垃圾随手留下。加上涨潮时大海带上来的浮标、破渔网、水瓶等,定期清理成为我们的职责。”罗林平说。
谈起这个小站的环保经,副站长漆文杰一连领记者走了四五个地方,“你看这排沿海建起的防浪墙,平均1.5米高,既能阻拦大风大浪,也防止平台上的垃圾掉落海上;你看这个封闭垃圾房,全站每天的生产、生活垃圾都分类集中到这里,然后由专车拉走;我们每个井口取样处还设立了接污桶,全站生产、生活污水也进行无害化处理。”
说话间记者来到一组采油机旁,工人们正在地面上铺设塑料布。漆文杰解释,这是一个采油机要维护,10多米长的抽油杆从井内拔出,如果不铺塑料布,杆身上的残油会弄得满地都是。两名工人登上临时搭起的脚手架,正在给10多米高的采油机罩盖头。看记者不解,捡垃圾回来的罗林平指点:“采油机维护时顶部也会有残油,如果不罩塑料布,大风一吹就可能刮落到海上。”
最近,同处渤海湾的山东蓬莱19-3油田发生康菲公司溢油事故,海洋生态安全再次引发人们高度关注。盘锦3号站近期加强了海上收油机、吸油机、吸油毛毡、充气式围油栏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员工们几乎每周都要应急演习。“一旦有了突发事件,大伙知道如何处理。”漆文杰说。
采访到中午,一股饭菜的香味从站房内飘出,员工们自己当厨师的小伙房马上就要开饭啦。负责今天做饭的计量员解银红一边小心地将各种废弃物扔进垃圾袋,一边招呼记者尝一尝,“我们站远离城市,大家在孤岛上工作,这里就像我们的家。”解银红心直口快:“如果说外国公司不重视我们的环境,会酿成污染事故的话,咱中国企业还有什么理由不关爱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