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据日前一项相关调查,45.1%的受访党政干部自认属于“弱势群体”,引发网民热议。"官员也弱势"?乍听令人诧异,细思量,此“弱势”非彼弱势,有着不同传统的意义和内涵,其更多指官场“潜规则”、日渐强大的网络监督等因素。这反映出中国转型期的官员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某种认知,更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其实无论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还是官员自认弱势,相通的一点即皆源于一种不确定感。而要扭转这一情势,唯有进一步致力社会的公平公正建设。
官员为何“自封”弱势群体?

“弱势”调查(资料图片)
调查:45.1%的受访党政干部自认属于“弱势群体”
官员“弱势感”从何而来
官员“弱势”心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一些官员成了“惊弓之鸟”,生怕因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二是虽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甚至“潜规则”盛行,很多官员因没有背景,成为官场“弱势群体”;三是公务繁杂,既要有让上级看得见的政绩,又要有能让老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想要有所作为却困难重重;四是一些贫困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有限,在物价尤其是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只能“望房兴叹”。 >>详细
专家解析“官员也弱势”背后深层原因
针对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及公司白领等“精英阶层”自认弱势群体这一现象,专家分析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中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另外,“弱势”是相对的,你在这一个环节强势,到了下一个环节可能是弱势,而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每个人都身受其害,“弱势”心态自然蔓延。 >>详细
剖析官员“自感弱势”的是与非

官员也弱势?(资料图片)
正方:好事!
法治社会需要更多的“弱势官员”
无论是官员对权力的敬畏,还是他们对政绩的压力,其实都是法治社会对政府官员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民众对官员群体的整体期望。官员对行政权力抱有敬畏之心,才会将权力监督当作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官员对改善民生感到压力,才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反方:坏事!
官员“弱势”心态值得警惕
部分官员的“弱势”感可能给社会带来哪些消极影响?一是认为官途渺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消极怠工;二是千方百计拉关系,靠近主要领导,努力实现从边缘人到中心人的转变;三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如适当的时候经商办企;四是对社会不满,非议时事,制造矛盾;五是寻求精神寄托,有的甚至转投宗教或邪教。无论哪一种可能,于社会都绝无利好。 >>详细
如何应对官员的“弱势心态”?

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制度有利于官员建立良好心态。(资料图片)
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能抗压、有担当
看干部,要看敢不敢负责、有没有担当。这是时代的使命: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工作好做又难做,只有高度负责、敢于担当,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大有作为;这也是现实的要求:利益多元、诉求多样,解难题、破制约,需要更加奋发进取,而却有一些干部精神不振、心态失衡,弱化了责任、消解了担当。 >>详细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用人机制
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保证人们在面临问题的时候有确凿的制度可以依靠,可以不用畏惧权和利的干扰。在竞争和资源的分配中,就如同奥运会一样,不因运动员的种族、出身、国籍而遭遇排斥,每个运动员都有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可凭借自身的能力通向成功的彼岸,不因个人的关系网络、人脉资源和权势地位,每个人都可以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追逐梦想、获得安全感。>>详细
社会公平公正是消减弱势心理蔓延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