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2011年,中国乳业并没有摆脱众矢之的的命运,反而越陷越深。从生乳新国标被质疑倒退,到国标起草被指遭乳企“绑架”,直到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再次抽查发现部分国产品牌产品质量不合格。中国乳业涅槃之后并未重生。相比之下,洋品牌奶粉却借着国产品牌的信任危机而大肆涨价,网友惊呼:“人类已经阻止不了洋奶粉涨价!”目前中国乳业要做的就是重塑消费者信心,而重塑绝不仅仅是出了安全问题之后的一句“对不起”就可了事,无论是商家,还是相关监管部门,要想挽回形象,建立公信力,就必须扎扎实实从公开每一个细节开始。同时拿出实际的惩罚措施,切实“提高违法成本”,以实际行动表明“打假”的决心和取信消费者。

|
洋奶粉齐涨价国产奶粉抢市场
时至年底,“洋奶粉“再掀涨价潮,惠氏高端奶粉平均每罐价格突破400元,和之前相比上涨30多元。与此同时,部分国内乳品企业相继推出高端婴幼儿奶粉,但在消费者对乳品行业仍然持有怀疑目光的背景下,国产高端奶粉与”洋奶粉“PK中会有几何胜算?[详细]
洋奶粉“想涨就涨”,牛气十足
就在2012年1月1日即将下调进口关税的“节骨眼”上,洋奶粉完成了年内的又一轮涨价。在毛利率已经很高的背景下,洋奶粉“想涨就涨”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专家指出,这源于其对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的掌握,洋奶粉在中国培育和抢占高端市场的意图明显,而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的缺失更是让洋奶粉“牛气十足”。[详细]
谁能勒住洋奶粉疯涨的缰绳?
“人类已经阻止不了洋奶粉涨价!”用这句话来形容目前国内外资奶粉品牌价格的“涨”势再恰当不过。洋奶粉们挟着“原料成本上涨”和“配方升级”两件法宝,不断提高在华产品价格,一再试探消费者的接受底线。如今,原奶价格连续下降,进口税率下调在即,洋奶粉“涨”声依旧,是什么让洋奶粉“牛气十足”,洋奶粉“硬气”涨价何时能放缓?[详细]
·2011年洋奶粉涨价统计·
2011年3月 美素部分奶粉涨价,价格涨18-31元不等。涨价理由为产品升级、成本上升。
2011年6月 雅培、雀巢、美赞臣等先后提价,雅培涨价10%,雀巢涨约20元。理由为产品升级、更换新包装、成本上升等。
2011年7月 惠氏金装健儿乐、幼儿乐、学儿乐提价,涨价幅度为10%-15%。包装上增加了“全新升级”字眼。
2011年12月 惠氏“启赋”产品提价8%。
注:根据网上公开资料统计 |
|

|
舆情在线专稿:“毒牛奶”事件——公开才有公信力

(新浪微博“锐点调查”关于“你怎么看蒙牛纯牛奶被检出强致癌物”的调查结果。采集时间:12月27日14时)

(大旗网关于“你怎么看蒙牛纯牛奶被检出强致癌物”的调查结果。采集时间:12月27日14时)
无论是商家,还是相关监管部门,要想挽回形象,建立公信力,就必须扎扎实实从公开每一个细节开始。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出已经形成了“狼来了”效应,简单的回应和道歉已经难以取信于民。当前,对于蒙牛而言,首要的事情就是把问题牛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其次才是雄心勃勃的全面“自检”,然后才是对消费者的“新”承诺。对于监管等公权力部门来说,要让网民知道监管、熟悉监管,并参与到监管当中,同时拿出实际的惩罚措施,切实“提高违法成本”,以实际行动表明“打假”的决心和取信消费者。[详细]
乳品标准之争:重在重获社会信任
半年前引发广泛质疑的乳品新国标,近日再次成为舆论焦点。面对“神秘翻盘”“暗箱操作”等焦点问题,尽管卫生部门回应称企业不可能“绑架”标准的制定,但公众担忧并未因此消失。在食品安全环境愈发严峻的背景下,平息“标准之争”,关键必须重新赢得公众信任。[详细]
“黄曲霉毒素”暴露哪些缺陷?
从行业标准到牛奶源头,再到企业质控,各个环节的漏洞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危险的质量陷阱,不仅会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更会从长远上损害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信誉。从三聚氰胺到牛奶中毒,质量问题的反复与相似性,一次次暴露了行业的沉疴痼疾,考验着企业的选择与决心。
在反复出现的问题面前,标准如果依然坚持“照顾现实”而非“严格要求”,企业如果始终选择“成本控制、生产侧重”而非“奶源质量”,质量监控如果只有完美的“样板工厂”而非真正的“严格自律”,那么,很难保证不会有下一次的“吸取教训”和“诚挚歉意”。[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