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了强烈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信号。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将有什么具体举措?
有望提供就业岗位1200万个
本报记者 白天亮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稳定向好。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提前实现全年900万人的目标任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00万人的126%。
就业不仅看数量,还要看质量。截至9月底,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许多省份上调幅度达20%以上。更多的劳动者拥有了社会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到9月底分别达到25025万人、42072万人、13147万人、15871万人、11973万人。
就业向好,首先得益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0.6%,经济增长快,企业活力足,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珠三角等局部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农民工特别是熟练工人在企业格外抢手。与此同时,政策扶持也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今年我国安排专项资金433亿元大力推进就业,给优惠、抓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就业。
走向2011年,就业形势会有哪些新变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预测,2011年,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如果按照8%的经济增长速度测算,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此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也会使结构性失业问题更加突出,而发展新兴产业所提供的岗位在短时期内还无法充分释放。
创业有可能成为明年就业领域的最大亮点。前不久,我国制定出台了新的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自主创业者在3年内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等。这项就业新政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拟建保障房约1000万套
本报记者 王 炜
2010年,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我国进行了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市场调控。
政策出台后,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是投资投机型购房需求被有效遏制,市场成交量逐步走低。尽管房价仍然处于历史高位,但4月以来,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始终在0.3%的幅度内波动,基本呈现一种稳定的状态。前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了36.5%,房屋新开工面积14.5亿平方米,增长48.7%。这说明未来一定时期内,楼市供应量将有保障,供求关系将进一步缓解。
保障性安居工程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今年全国共将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80万套,总投资近8000亿元,均比去年大幅增加。
绝大多数地区加大了资金投入,增加了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开工情况总体好于去年。截至目前,各地保障房开工率已经超过90%。中央财政692亿元补助资金目前也已经全部下达。
总量增加的同时,住房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今年最大的亮点是公共租赁房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对城市最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通过廉租房予以保障;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经济适用房;向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出售限价商品房。在此基础上,对所有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租赁房,实现对各种“夹心层”的全覆盖。
明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对各地下发的一份文件中指出,2011年全国计划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如果最终确定,那么这一数字将比今年的580万套增长70%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要求各地近期上报明年的保障房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