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矿工荒”所反映出的核心问题,是“人口红利期”的结束
重庆日报:现在重庆遭遇的“矿工荒”,是否与工人收入过低有关?
赵晓(北京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矿工荒”所反映出的核心问题,就是“人口红利期”的结束,近年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地方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今后数年,这可能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正持续下降。原以为可“无限供给”的农村劳动力,突然不再像过去那样积极的涌入工业企业了,这个时候企业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在煤矿等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危险性大的行业中,劳动力对工资待遇的诉求更为突出。
廖成林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煤矿工人的收入是偏高的,而现在的许多行业,如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人的工资都提起来了,矿工在收入方面的比较优势不再存在。
部分农民工还没有完全适应由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
重庆日报:据我们了解,一些小煤窑的矿工工资是很高的,可能是国企的2—3倍。国企的薪资几乎没有竞争力。
王帮维(重庆能投集团逢春煤矿劳工科科长):是的,近年来我们流失的一些矿工主要就去了这些小煤窑。我们矿上有不少周边的农民工,农忙的时候,一些工人经常说走就走,连续旷工,最后我们也只能按照劳动法等相关规定,将其辞退了。我感觉,部分农民工还没有完全适应由农民到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
譬如,我们对安全操作的要求很严厉,如果操作上违反了规定,要接受处罚,一些矿工对此也不大适应。
重庆日报:还有哪些原因影响了企业的招工率?
赵晓:在近年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农民工生存压力加大。同时,农民工城市户籍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他们享受不到公共服务、买不起房,因此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另外,农村在林地改革等政策实施后,出现了大量机会,农业发展的条件也越来越好,许多农民都愿意留在农村,或进入本地的小县城工作。
廖成林: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工人群体的主力,他们有全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待遇相同的情况下,他们一般都不会选择去矿上打工。当老一辈矿工逐渐退出煤矿行业后,如何争取新的劳动力就成了问题。
除了加薪,政府还应关注弱势群体的精神和文化环境
重庆日报:除了加薪以外,应对“矿工荒”,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廖成林:我认为,目前的矿工荒只是社会转型期必然发生的一种阵痛。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案就是实现更大程度的机械化生产。
以美国为例,该国煤矿都十分重视机械化方面的技术改造和投资,进行自动化采掘,他们一个煤矿工人的产量,都是数倍于我们。机械化的好处是:产量较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较少,职工工资较高,用工结构稳定,出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小。
因此政府应该进行政策引导,让煤企把原来用于人力采掘的投资,逐步转入实施机械化生产中。
王帮维:能投集团目前正在探索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变招工为招生”,即将招收新员工,改为由煤电公司技工学校对外招收新学生的方式。学员们先在学校总部进行军训和基础理论学习,然后分流到六大矿井分校,结合实践进行学习,两年后,学员经考试合格,就可以上岗。这期间的教学费用,大部分都由公司承担,同时,学校还按在校学生人数70%的比例,发放奖学金。
现在看来,这项转变可有效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培养职工归属感,提高企业人才素质,弥补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赵晓:作为政府来讲,要注重保障矿工的基本权益,使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同样的福利待遇。同时,还必须关注这一群体的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生存环境,提高其社会地位。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后,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到企业工作,同时他们也将改变过去相对散漫无序的农业生产习性。 (记者白麟、龙在宇,实习生刘頔、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