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暴雨后城市“看海”的尴尬,众多城市一哄而上建设轨道交通的“疯狂”、“短命建筑”的此起彼伏——无一不显示出城市规划的缺失与弊端。100多年前,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城市规划只有注重科学与长远,并重地上与地下,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公众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才能真正对得住“城市的良心”。
暴雨后的城市拷问“城市的良心”
尴尬何来?城市暴雨后网民调侃去"看海"

地下图景:6月23日,在北京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内,人们在被雨水冲刷的台阶上行走。 当日下午,北京遭遇强雷雨天气,白昼如夜,给行人出行带来不便。新华社发 (资料图片)
100多年前,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入夏以来,从北京到广州,一场又一场的暴雨让人们再次领略了“不堪一击”的城市排水系统,也令城市规划和管理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和考验。 >>详细
国家减灾委官员: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致城市受灾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究其原因是城市规划没能遵循原来的自然地理格局。6月23日北京暴雨中,积水严重的地方都是把原来的水系网格局改了的地方。我们的城市规划缺乏远见,太不尊重和没有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从而导致了大城市病的出现,来大雨成水灾,下大雪成雪灾。 >>详细
尴尬现状:北京一些地区排水管网还是明代设施

地上图景:6月23日,在北京西三环莲花桥附近,一辆汽车被积水淹没。当日下午,北京遭遇强雷雨天气,白昼如夜,给行人出行带来不便。 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按照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的说法,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在北京,只有天安门那样的重点地区的排水能力比较高,其他地区的排水能力较低,导致近几年频繁发生积水。如果要提升排水能力,需要综合多方面条件,比如最初的管网建设、城市规划等等。难以令人相信的是,在北京,一些地区的排水管网还是明代的设施。 >>详细
[网民论政]如果暴雨再次来临……
网友“新京”:未来北京的地下排水管道的规划将要提高到怎样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每年都疲于应付,而是要真正富有远见和智慧,让市民不再受内涝之苦。
网友“京华”:城市发展不能总是在“看不见的”基础性工程上短缺,在“看得见的”面子性工程上把好钢用足。建议城市管理者把根本性解决问题引入决策程序,搞好科学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