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官员辞职下海热逐渐退却,专家称这是因为权力的利润比其他利润大得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之风松动了私营经济的土壤,由此催生了第一代辞官下海的弄潮儿。这一风潮持续十数年,在90年代初和2000年前后又形成两次爆发,形成中国官员的三次下海潮。
相比前两次辞官下海潮,第三波下海潮更为彻底。这批官员数量众多,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大多投身于非公企业。由于市场多年的发育,他们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无疑要比前辈们大得多。
事实上,经过一番市场的洗礼,真正留在民营经济“深海”中的官员依然是少数派。据《投资者报》对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统计,截至2009年末,民企聘用前官员的比重较小,在民企任职的前官员占下海官员总数1599人的比重只有21%。被称为中国税务系统迄今下海最高官的百大集团董事长徐刚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下海官员和民营企业家这两个群体之间并没有形成认同。
近年来的另一个趋势是,辞官下海的官员越来越鲜见,尤其是集中的官员下海潮几乎绝迹。徐刚分析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有关。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更是直言,官员下海潮的退却是因为“权力的利润比其他利润大得多”。而其原因在于,现在中国的改革陷入僵局,“不少改革在原地踏步”。
官员辞职下海永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现在这股热潮逐渐退却也耐人寻味。在著名学者、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时和兴看来,不管官员是进来还是出去,都应有机制来约束。
能官能民的人才流动机制正在形成
现代快报:官员辞职下海热逐渐退却,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时和兴:这肯定有历史的原因,不能以绝对数字来比较,因为社会条件肯定是不一样的。当年官员下海,其实也有学者下海,总的来说,这是社会多元的表现,这是进步的。如果像过去一样都挤在一个独木桥上,并不是好事情。再说,市场更需要有活力的人才。
现代快报: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鼓励官员下海,是因为当时政府机关人才过剩,市场人才又奇缺。
时和兴:对啊,原来市场经济没有引入,真正有管理才能的人大量集中在政府部门。随着计划经济的松动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源结构也会随之改变。建立了市场经济,官员下海也是人才结构调整的必然。
现代快报: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市场的“空子”小了,不好钻了,所以慢慢的官员又不愿下去了。
时和兴:中国在文化传统上是个关系社会,在市场刚刚形成的阶段,有些下海的人可能关系比较多,人脉比较广,能够为经商提供一些便利。然而,随着市场机制逐步走向规范,人脉关系的作用就会逐渐受到限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官员钻所谓的“空子”,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化、规范化的经济。另外也要看到,现在不愿下去也可能有全球金融危机对市场所带来的冲击因素在起作用。